張鉊預計親軍在河西授田一萬戶、隴右和關中各兩萬戶,組成親軍五萬戶。
禁軍的組成差不多,只不過不會把他們的賜田賜到河西隴右去,同時賜田的規模也要小得多,一般只能獲賜大概五十畝左右。
不過這都是在中原河南以及河北,產出和經濟價值肯定比河西隴右的五十畝要好的多。
而且在以后,孟蜀、馬楚、南唐、錢越、南漢來自靜海軍和平海軍的地盤被打下來后,當地王族豪門的土地,也會被拿出來相當一部分授予禁軍,類似滿清的各地駐防八旗,以控扼地方。
張鉊準備在河南授田禁軍三萬戶,河北授兩萬戶,其余太原、北平、成都、潭州長沙、江陵、興王府廣州等地大概會授田三萬戶。
這實際上是明朝衛所制度和八旗制度的結合,大體的原則上沿用明朝衛所制,在與皇室的關系上,則與八旗制度相同。
親軍和禁軍的財政、人事等權,都不歸外朝管理,而是直接歸屬內朝的鸞臺侍郎和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分割管理,關鍵的人、財大權則操之于帝王之手。
這一套制度下來,親軍和禁軍在身份上,實際上是皇室的私軍,由皇帝大權獨攬,勛臣階層協助,形成一條垂直的領導體系。
哪怕是一個管理一百人的將虞侯,也能直達天聽,同時皇帝的指揮棒,也能下到將虞侯這一層。
而與明代衛所制度不同的是,張周的親軍和禁軍,比起明朝的衛所軍更加富有,經濟上的負擔更輕,地位更高,相應的戰斗力也更加強悍。
在人身關系的隸屬上,則跟類似八旗兵與皇室的關系,離開了皇帝,他們什么都不是。
張鉊的理想,是至少保住這親軍五萬戶和禁軍八萬戶的賜田,五十年中不能發生兼并,能保證五十年內有較強的戰斗力。
此后張鉊就可以用親軍護衛都城,他們的賜田遠在河西隴右和關中,無法在本地盤根錯節的扎下根來。
哪怕他們有相同的宗教成分,但是在本地沒有根基,無法形成能左右皇室的親衛軍勢力。
禁軍則分散在重要的大城市,以及都城周圍,他們不能直接護衛皇帝,但是家人田產卻都在中原之地,有本地抱團的優勢,但被親軍阻隔在外,只能形成外圍的防線。
這樣親軍和禁軍就可以互相牽制,不會使哪一方面的人坐大。
張周朝廷只要能保證這十三萬戶在,那么平日里可以獲得四到五萬人的常備軍,一般戰時可以動員到八萬人左右,極限動員起碼能拉出來十五萬以上,更重要的是省錢。
此外,張鉊還準備私人出錢,在河套地區再開墾一百五十萬畝土地。
同時將居延海以北、以西的草場,大概就是后世阿拉善盟加上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再加上唐努烏梁海等,這一大片草原劃歸尹利可汗直轄牧場。
牧場上的各族人,都將成為直屬皇帝的本部,他們賦稅較輕,賞賜也肯定比其他部族多。
這些善戰的草原牧民,就會成為張鉊最穩定的輕騎兵來源。
而在國家其他武裝力量方面,張鉊準備徹底執行明朝的衛所制,而在執行衛所制以前,行政上還要經過一場大的改動。
張鉊準備廢除唐代以來的州縣制度,除了有特殊原因要保留的州以外,命各州有古稱的恢復古稱,沒有古稱的也要在后面加后綴,
比如徐州,就要改稱徐州府,地方上實行行省、府、州、縣四級制度。
但是州在府之下,而且只有戰略位置比較重要,人口比較多的州能保留,其余都不保留。
而原本一個州只分管三四個甚至一兩個縣的劃分也將終結,許多小州都要進行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