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雞娃壞處不少,但若是孩子抗壓能力強或者早熟的話,確實有可能雞出一個天才,只是概率很低而已。
但張賢景好像就是這個低概率,五歲多讀書寫字就跟一個小大人一樣,而且對于朝政,他還有了一點早慧的表現。
比如就在張希崇諸子迎接他的時候,張賢景就拿出了一張白帛布,帛布上寫著國失干城,君失明鏡八個大字。
張賢景挺起胸脯,奶聲奶氣的把白帛布遞給張希崇長子張延順,“這話是大家說的,字是吾寫的。愿我張家,再有干城。”
張延順聞言帶著家人就拜伏了下去,激動的渾身顫抖。
眼前這位,可是極有可能是下一任皇帝的,這哪是八個字,這是他們家未來富貴的保障啊
曹延禧也極為滿意的張賢景的表現,干脆就讓他在代替中官天使宣讀詔書。
詔書中,張鉊追封張希崇為太傅,清河郡王,賜安邦定國功臣號。
并從群臣擬定的文忠和文肅兩個謚號中,選擇了明顯要好得多的文忠。
并由于張希崇的爵位不是世襲罔替,按律非軍功爵,是要立刻代降的。
但張鉊特別準許清河郡公爵位三代后才開始代降,郡公爵位由長子張延順繼承。
并封張希崇次子張延定為范陽侯,蔭張延順、張延定兄弟諸子為錦衣親衛指揮。
又專門賜食邑三百戶給張希崇的老妻鄒氏,作為鄒氏養老所用。
未幾,皇后曹延禧等都還沒回宮,就有天使從長安府來了。
張鉊再次加封張希崇妻鄒氏為燕國夫人,準許張希崇以親王規格下葬,準建墓園、享堂、碑亭等,命工部就在邙山選址建墓園。
這是要陪葬帝陵啊
張希崇長子張延順,次子張延定再次跪伏在地叩謝圣恩,周圍群臣也被震驚到了。
因為張周以洛陽為神都,張鉊假使駕崩后,基本確定是要葬在邙山的。
可是邙山在此之前,已經葬了自東周起共六代二十四位帝王了。
以山陵的規模來說,邙山現在已經比人口摩肩接踵的東京開封府還要擁擠。
張周估計也就最開始的兩三代帝王能葬到這里,后續的君王都要另選它地才行。
這種情況下,硬是擠出地方來葬張希崇這個臣子,還是要建陵園的大規模墓葬。
對于重視身后事的漢人來說,這份恩德,甚至要比追封太傅和郡王還要大,也難怪張氏兄弟立刻就哭了出來,這確實是被感動的。
不過,接下來兩封到達現場的圣旨,就讓朝臣們感覺的不是感動而是驚訝,甚至是有點驚恐了。
原來張鉊以馮道、裴遠二人跋涉千里,收復自大朝睿宗時期就丟失的松州,并使四夷賓服,大小酋首數十位前來朝賀為由。
晉封河東郡公裴遠為趙國公。景城伯馮道為瀛州侯。
并任命參知政事、禮部尚書馮道為錄尚書事,中書左仆射兼管中書省章臺事務。
錄尚書事比尚書令要低了一點,皇帝特意從故紙堆中翻了出來,顯然是為了顯示張希崇之地位尊崇,估計要等張希崇入葬后,馮道才會真正成為尚書令。
而且馮道為人也沒有張希崇那么強勢,所以這個任命中最有價值的,反而還是那個兼管中書省章臺事務。
張周的中書省中,以鸞臺分管皇帝禁軍,以章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章臺這就相當于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與明朝最初的大學士府相似。
這么重要的衙門,自然不可能就幾個人,所以在皇帝帶走一部分去承天涼州府后,留在朝廷的章臺官員還有相當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