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聰明的大腦在高三時終于破解了數字的奧秘。
周歲的平方乘以一萬。
等他十八歲時,打到他銀行卡里的錢就是18*18*10000,也就是324萬。
以此類推……
怎么說呢。
相比起同行來說,也太寒磣了!
這都不能說是神豪系統,應該叫小康系統,最多最多也就是讓他衣食無憂而已。
想一想,等他六十歲的時候,天上掉下的錢也不過是三千六百萬。
還有通貨膨脹呢!
陳景行不認為這個破產版神豪系統會為了通貨膨脹改變算法。
這兩個金手指粗略一比較,任誰都不會覺得這個位面是神豪小說了。
那肯定是文抄……影視文化創作小說。
這張銀行卡在他上大一時過了有效期,他不得不抱著忐忑的心情到原來的開戶行補了一張卡,幸運的是,補的這張卡會繼續到賬。
當然陳景行并沒有繼續發揮科研與求知精神,實驗探究小康系統的奧秘,比如把原來的卡注銷換個銀行辦一張卡,或者試一試銀行卡是否水火不侵。
畢竟他真的有一頭牛,啊不,一個系統。
任何風險都是他不愿意冒的。
并不神豪的他在高中三年和大學四年,七年間攢下了一千九百多萬,終于在熬完畢業答辯,并堅決拒絕了陳家二老對他讀研的要求后,迫不及待的開始了他電影創作事業的第一個項目。
《彗星來的那一夜》。
這是一個成本極其低廉的科幻電影。
光靠他那小康系統,想要拍攝大成本的重工業電影怕是要到猴年馬月了。
先拍攝低成本的科幻電影,打響名氣積累到經驗后,一步步加碼投資,實現拍攝科幻大片的夢想。
陳景行并不覺的步驟緩慢,他還要等待電影市場逐漸成長到能容納科幻大片的體量,雖然2013年的華國電影票房在高速成長,但想承載一部重工業電影還是太過勉強。
他曾經在《彗星來的那一夜》與《那個來自地球的男人》中間猶豫過,但還是覺得《球男》的商業化元素不如《彗星》。
而且《球男》的成本更高一些,起碼需要兩臺機子和一臺斯坦尼康。
而《彗星》只需要一臺手持攝影機。
拍攝地點就是他買的房子。
大部分演員是他從五一劇院找來的話劇演員,而坐在他身旁副駕駛位置上的小姐姐則是他欽點的女主角,京津電影藝術學院表演系在讀研究生,顏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