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T!”
陳景行知道問題在哪了。
“陳導,有問題嗎?臺詞好像沒說錯?”一位氣質優雅的知性成熟大姐神色有些迷惑,她扮演的是一個神神叨叨,努力向朋友推薦酵素的角色。
陳景行嗯了一聲,大腦內組織了一下語言,豎了下大拇指:“幾位老師演的都很好,臺詞都沒問題,但是呢,表演幅度還是稍微有點大,我想要你們再收一些,動作和表情幅度再小一些。”
“你是要偽紀錄片的感覺?”
說話的是顏曉月,她是所有演員中最年輕的,倒是能很快理解陳景行要的東西。
“偽紀錄片?”
“是一種電影拍攝風格,為了讓觀眾有更加真實的觀影體驗。”
本位面,偽紀錄片的風格在大洋彼岸已經有不少獨立電影嘗試過,但對在場眾人來說還是有些陌生。
有一種誤解,那就是影視行業從業人員對影視行業的認識和知識會比影迷更多。
事實上,很多演員閱片數量真不一定比得上一般的影迷,對于行業某些資訊和信息的接收也很滯后。
雖然幾位五一劇院的話劇演員對偽紀錄片風格并不了解,但陳景行向他們傳達的要求卻都聽懂了。
話劇、電視劇與電影這三種表演形式,總體而言在表演力度上是逐漸收窄的。
話劇是演給劇院觀眾看的,必須通過夸張的動作、表情、聲音將感情與信息傳遞給觀眾。
電視劇的表演幅度則要再緊一些。
電影則需要最收斂的表演,大銀幕上演員臉上的任何一點瑕疵都纖毫畢現,表演也同樣如此,一分的表情在銀幕上會被放大到十分。
幾位話劇演員雖然都沒拍過電影,畢竟他們也都是劇團里面資歷較淺的演員,真正的臺柱子陳景行既請不來也請不起,很多演員對羽毛是有最起碼的愛惜的,給多點錢讓他們拍大銀幕上的爛片也不是不行,但是拍網大就有點掉分了。
電影與話劇的區別他們還是懂的,之前已經有意識的收斂了表演幅度,但沒想到在陳景行看來還是不夠日常和真實。
所幸幾位演員表演功底都很過硬,畢竟五一劇院作為話劇藝術的殿堂級劇院,能進去的演員還是有真材實料的,就算對《彗星》這部電影拍攝沒有投入太多精力,也有足夠的技巧應付陳景行的要求了。
畢竟也就是個網絡大電影,五一劇院的話劇演員已經算是高配了。
……
“你還畫了分鏡頭腳本?”
顏曉月看到陳景行抱著一摞紙,邊看邊比照著讓演員們調整站位,好奇的到他旁邊,瞅了一眼。
“……”
想象一下靈魂畫手畫火柴人。
陳景行一陣尬笑:“呵呵,有些大導演分鏡圖就是這么畫的。”
“哦,……哪個大導演?”
“……”
拍攝過程有些艱難,陳景行就像跟著大人出去游玩的小朋友,新奇的主意和想法層出不窮,而且還始終對打光有些不滿,經常拍到一半調整打光效果,雖然是個偽紀錄片,始終用自然光線其實也行,但陳景行卻認為作為一部電影,光影這一塊還是不能太糊弄。
眾人雖然即便都覺得這個菜鳥導演有些難搞,草臺班子唱正戲,給的錢也沒有很多,但心里并沒有覺得不舒服。
一方面是陳景行嘴甜,說話謙虛,都是通過商量的語氣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幾人畢竟都是五一劇院的演員,大家都愛錢沒錯,但對藝術的追求和基本的藝術堅持還是有的,看到導演這么認真,心里面那股奇怪的恰飯的罪惡感倒減輕了很多。
雖然他們都看過劇本,也都承認故事很有意思,但紙上的文字影像化并不簡單,何況歸根到底還是一部網大,除了小陳導演之外,其他人對這部電影的前景都樂觀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