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里安是一位專業影評人,本職工作是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文理學院電影學的副教授,同時也為博爾德周刊的國際電影系列板塊做報道撰寫評論文章。
作為專業影評人,網飛會員是必須要有的,雖然多里安評論的大部分電影都能在院線看到,而他一般也會在電影院觀看完電影后再做影評,畢竟他本身也是一個影院電影的原教旨主義者,對于一些流媒體鼓吹的“影院將死”的言論是極其反感的,但現實是很多國外影片在美國影院是看不到的,而他的專欄是國際電影報道。
要知道北美院線一年上映的影片大概在600至700部,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好萊塢電影,國外電影占比很少,畢竟好萊塢一年就起碼生產七百多部電影,自家電影都排不完。
而且好萊塢作為全世界目前唯一的電影工業,對于他國電影產業擁有碾壓式的優勢,國外電影想在北美市場分一杯羹很不容易,尤其是商業電影領域。
但國外電影,歐洲、南美與東亞其實不乏佳片,大部分影片都無法在北美院線與觀眾見面,頂多是以錄像帶的形式進入北美觀眾的視線,但隨著網飛在全球的擴張,北美以外地區的電影在這里也能得到更多的曝光度了,從這個角度看,多里安對網飛的態度就有些又愛又恨了,網飛叫囂的終結影院的妄想先擱一邊,對于國際電影之間的交流還是有貢獻的。
網飛此時是有北美以外地區電視節目板塊的,其中西班牙語影視劇是單獨的一個板塊,其他地區電影都是其他。
多里安動作很熟悉的點進其他地區,就看到首頁電影海報下面的一排電視節目中出現了一個新的面孔。
一顆拖著銀色尾巴的彗星劃過靜謐的夜空。
TheNightoftheComet
如果直接譯作中文的話就是彗星之夜。
《彗星來的那一夜》的英文名字是陳景行早就定好的,當然沒有用原版的Coherence,這個名字是原版導演堅持使用的,本位面陳景行和網飛腦子被燒掉了才會用這個名字,本來華國電影在海外的影響力十幾年來持續式微,你還把電影名字起成Coherence,那是徹底不想讓人看你的電影了。
“還是部華國電影?”
在多里安的印象中網飛還沒有華國的影視劇,很可能這部電影是第一部在網飛上線的華國影視作品。
作為專業影評人,還是博爾德周刊國際電影系列報道專欄的作者,多里安對華國電影并不陌生,華國第五代導演曾經在國際影壇比較活躍,也有不少電影獲得了國際知名獎項的認可,此外華國的武俠和動作片也曾在商業電影領域有過較大的影響力。
但最近十年,多里安看過的華國電影就少了很多,他并不是華國電影行業的研究者,其主要研究領域還是歐洲電影與拉美電影,所以對華國電影這幾年來“隱身”的原因不甚了解,也沒有深究過,畢竟即便在華國電影商業影響力最大的時候他也不是武俠電影迷,對于武俠潮流在全世界的沒落是漠不關心的。
但多里安本身對華國是沒有偏見的,他甚至是一個反東方主義者,曾經武俠電影在北美掀起了一陣熱潮的時候,他就公開評論過對某部武俠電影的追捧是不適當的,是過頭的,是嚴重過譽的,是東方主義凝視的結果。
多里安能成為爛番茄認可的專業影評人,評論海外電影的權威,就在于他身上很少有東方主義及對其他文化的獵奇欣賞視角。
當劇情開始推進,略微搖晃的鏡頭,房間里幾人的閑聊讓多里安頻頻點頭,這是一部偽紀錄片風潮下的作品,雖然這種風格在網飛不稀奇,但北美以外的電影采用這種拍攝風格還是讓多里安感覺有些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