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女王從1837年繼任王位直到1901年去世,而她在位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屬于英國的黃金時代。
維多利亞時代前接喬治時代,后啟愛德華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峰端。拋開一切的情感傾向來進行客觀評價,這個時期的大英帝國真的是走向了世界之巔。
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頂點時期,也是英國經濟文化的全盛時期,當時英國的經濟占到了全球的百分之七十。在當時,英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比除其之外全世界的總和還要大,它的對外貿易額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這個前所未有的強盛帝國,其富庶程度已經使新老世界都為之矚目。
在這個時代,科學發明的浪潮洶涌澎湃,人們信仰科學進步,對于工業革命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樂觀和信心。汽船的出現使得運輸和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興旺,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貫穿東西南北。
英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皆飛速變化,是一個科學、文化和工業都得到很大發展的繁榮昌盛的光輝時代。印刷術的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還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的進步觀念,美國的廢奴運動正是這一進步思想的體現。
可以說,這就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
甚至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個令人神往的時代的真正結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
直到1936年,第一屆世博會期間建成的水晶宮倒塌,才真正宣告維多利亞時代的落幕。
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直到盛極而衰。
……
……
史密斯先生雖然不是專門攻讀歷史學科的,但是作為一個背后沒有人卻又爬到了一定高度的成功者,他自然不是什么不學無術的蠢貨。
因此在懵懵懂懂的過了兩天之后,他就確定了自己所在的這個時代背景,接近19世紀末的維多利亞時期。
當然,理智上確認了這件事情,不代表他的感性就能夠理所當然的接受,美國可沒有華夏那么繁榮的網文界,也沒有大行其道的各種穿越的洗禮,所以史密斯先生自然沒有那樣的接受能力。
19世紀的倫敦空氣污染嚴重,霧靄彌漫,既濃厚又經久不散,天氣顯得陰冷潮濕并且帶給人壓抑的感覺……
綿綿陰雨似有似無地落在貝克街的街道上,兩側的街燈已經點亮,昏暗的橙黃色映出傾斜雨線的軌跡,銹跡斑斑的黑鐵欄桿慢慢的染上潮濕的水汽……
除了某些屋子的窗戶里隱隱露出的壁爐火光在閃爍之外,街道兩側的很多房屋里其實都是漆黑一片,沒有亮起燈光,偶爾也會有著笨重的四輪馬車在這條街上匆匆而過……
天知道他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情景的時候,內心深處到底是怎么的一種震撼莫名的感覺!
史密斯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進了一幅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景畫里去了,這一定是上帝和自己開的玩笑——自己生生的在五枚常規當量的核導彈爆炸之中活了過來,不但沒有死去,甚至沒有受傷,身體完好的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首都再次蘇醒了過來?
如果促成這一切的不是萬有萬全的上帝的話,那必定也是一個有著大能,能夠連恒久的過去也可以輕易顛覆的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