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后,就是一片慘淡,就連李蓮杰的《黃飛鴻3獅王爭霸》和周星弛的《逃學威龍3龍過雞年》以及齊集了張國容、林清霞、梁超偉、劉加玲、鐘真濤、張血友、王組賢、梁佳輝、張蔓玉等一眾大咖的《射雕英雄傳之東成西就》也才堪堪過了兩千萬。
最坑的是,齊集了梁超偉、楊子瓊、甄仔丹、王組賢耗資三千萬的《新流星蝴蝶劍》竟然只拿到了九百多萬的本埠票房,而跟《射雕英雄傳之東成西就》幾乎原班人馬的《射雕英雄傳之東邪西毒》,拍了大半年,耗資了三千多萬,竟然只拍了個開頭,后來東拼西湊又借著《東成西就》賺到的錢勉強拍完,終于可以上映了,結果卻只拿了九百萬票房,讓投資人血賠!
另外,一九九二年,發行入臺的港片達到兩百余部,創下歷史最高紀錄,但因“臺資港片”泛濫成災,“泡沫”現象四起,臺彎片商屢虧其本,更讓臺彎片商憤怒的是,香江的明星片酬一漲再漲,都快漲到沒邊了,而且香江各電影公司共有兩百五十多部臺資港片沒有如期交貨。
基于此,臺彎方面放出話來,如果不抑制香江明星的片酬,不盡快將未完成的臺資港片交貨,臺彎將不再引進港片。
臺彎方面可不只是說說而已!
去年六月,港臺電影界先后于北臺展開了兩次協商。
第一次由“香江電影從業員協會代表團”出面,臺彎片商則在會上提出“至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止,香江共有二百五十多部未如期交貨的臺資港片,應盡快完工”、“電影從業員協會應把香江一線演員接戲情況列表,供臺商作投資參考,并組成監察小組議定港星片酬”及“提議用抽傭方式發行港片,如票房一千萬內抽傭百分之二十,票房過一千萬者則抽傭百分之十五”三項要求。
第二次會談,雙方達成包括“臺商三個月內暫停采購港片,以協調出較合理價錢,如無法達成協議,則將停購行動順延三個月直至覓得解決辦法”、“協議期間,臺商將清理所有舊合約,并向公會報備,日后由公會代表協調”、“由永盛公司向化勝出任召集人,協調演藝工作人員合理片酬”、“港臺有關組織每月召開一次會議以交流意見”及“有關商業的評估必須備有數據,不合理者需作出適當調整”等在內的五項協議。
去年七月末,“聯誼小組”再出決議:將原定的“不買港片”的三個月期限再多延長三個月。
雖然這場風波最終在港臺兩地影人的多番調解下結束,但隨著香江電影市場盛極而衰,加上臺彎當局于同年放寬對西片及日片在臺公映的拷貝數量限制,許多片商、影院紛紛轉而放映西片,港片地位已是今不如昔。
再有,港英政府已經于今年定下了“徹底取締娛樂稅”的政策,并很快就實施了——換而言之,港英政府也為好萊塢大片進入香江掃平了最后一段道路。
靠著動輒便是數百萬的大手筆廣告宣傳以及大手筆的特效,好萊塢電影僅用極短的時間便成功扭轉了香江人對于好萊塢電影的不喜態度。
再等到《侏羅紀公園》等一系列好萊塢大片在香江取得轟動性的成功,徹底擊潰了香江本土電影的最后一點倔強抵抗,也令觀眾徹底認識到了港片跟好萊塢大片之間的差距,最終好萊塢大片成功的一腳將港片這個在亞洲跟自己打了小半個世紀的對手踢進了歷史的垃圾箱中,再也沒有了翻身的余地。
好萊塢大片開始大舉入侵華語片市場。
套用著名編劇文秀曾經說過的一段總結香江電影沒落的話:
“……那幾年趕上回歸,移民走了一批有真材實料的,留下了不少目光短淺的又什么電影火就跟拍什么類型的。后來,資金鏈突然又斷了,還要面臨外來電影的競爭跟臺彎人的聯合壓價。自己折騰完了又被別人折騰,折騰來折騰去,外埠市場全都折騰沒了,到最后連勉強保本的臺彎市場都折騰丟了,大本營香江也被好萊塢電影打了進來,最后連本地影院都不愿意放港片而爭相恐后的播放好萊塢電影。拍電影越來越難賺錢,大家都覺得傻子才會繼續于這賠錢的買賣,所以剩下的那些也都一窩蜂的全去養老不干了,少數進入大陸混的還算是好的。等到允許港片北上時,那些瀟灑了幾年沒錢了的又想回來繼續拍電影賺錢,可是,這時,他們不僅要面臨門檻,還要面對大陸同行和國外電影的競爭,然后大家發現荒了幾年竟然都不會拍電影了,香江電影就這么完了……”
香江電影,不,應該說華語電影,真的就這么完了嗎?華語電影市場難道真的要跟上一世一樣淪為好萊塢電影的殖民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