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宛城。
侯音驅除東里袞,據宛城反叛。徐晃、趙儼聞之,兵圍宛城。太守東里袞,以侯音無道為名,聚南陽義兵,助徐晃討賊。
時偽降侯音郡功曹宗晉,聞東里袞率援軍至宛城,連夜翻墻出城,投靠徐晃、東里袞。
魏軍大營,中軍帳內。
徐晃請宗晉入座,左右文武列席。
“先生高節,令人屬實敬佩。今先生越城而出,不知可有機密之事教我”徐晃說道。
宗晉擦著磨破皮的手,說“侯音粗鄙貪名,借國家危難之際,蠱惑人心,煽動山民亡人叛亂。作亂宛城,搜刮錢財,城中士民多有怨念,是謂人心不附”
“今見將軍南下,大軍進圍宛城。城中人心動蕩,侯音懷畏,亡人逃民欲散。其謂帳下人曰,關羽不日北上,其與眾可得富貴,帳下亡人因此而稍安。”
“晉以為,山民之所以作亂,非因思歸關羽,是因畏國家之厲法。今將軍欲平宛城,不如赦免山民逃亡之罪,以亂賊軍之心,進而可速下宛城。”
侯音聚山民強人反叛,其多許以錢財富貴,順利之時,眾人尚能聚攏在侯音帳下。若戰事不順之時,眾人貪生怕死則會四散而走。
尤其他們占據宛城,劫掠了不少錢財,今下他們已有牽掛,怎會陪侯音玩命。一旦赦免反叛山民,侯音那些帳下亂兵多半會一哄而散,宛城將可輕松而下。
徐晃沉吟少許,說道“陛下言因舉徭役而逃者,處之而不赦。今赦宛城亡人之罪,與陛下舊令有違,恐陛下會因此而降罪”
“不然”
趙儼神情微正,說道“今荊襄動蕩,戰事危急。若依循舊法,錯失討賊良機,敗壞大局,實為過大于功。儼以為侯音等賊首可不赦,余眾之罪皆可赦免。若陛下責怪,儼愿擔罪。”
“善”
徐晃點了點頭,說道“今時局緊急,督軍之言,是為上策,當可從之。”
徐晃盡管是大將,但在軍中能代表曹操態度,多是督軍趙儼。今有趙儼的擔責,徐晃自是沒有壓力。
接著,徐晃目光看向司馬懿,問道“仲達是為參軍,事前言有兵敗關羽之計,不知今下可言否”
司馬懿捋著胡須,笑道“略有所得,但成與不成,需得子卿相助。”
“請參軍細言,仆若能襄助大軍,必竭力為之。”宗晉拱手說道。
“非是難事”
司馬懿斟酌幾許,問道“敢問徐將軍,關羽其人如何”
聞言,徐晃遲疑半響,說道“關羽心懷大志,忠義著世,是為虎熊豪杰也。然其性多驕,禮下而傲上,此為其短。”
司馬懿捋須微笑,說道“關羽水淹七軍,得建卓著之功,今下我軍兵寡,樊城危機。懿竊以為其已意驕而志逸,此是為大將之弊也”
說著,司馬懿看向徐晃,說道“今侯音據宛城而叛,連封書信求援。關羽自好義氣,見敵我形勢有分,襄樊受圍,宛城事變。其志驕之下,當有北援宛城,擊敗我軍之意。”
“宛城據襄樊約有三、四百里,是為孤遠之地。關羽乘舟舸而進,然不日轉秋冬,淯水水降,舟舸易進而難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