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太平道起義失敗,太平道四分五裂,大賢良師身死,「太平要術」也不知去向,或者說各個太平道殘部各自掌握了一部分「太平要術」,都不完整。據說完整的「太平要術」除了總綱五十七卷之外,下面又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一百七十卷。
待到前朝末年,五大道門分為兩大陣營,姑且以正邪區分,其中正道掌握了「太平要術」的總綱,而這部分總綱又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由沈家掌握,名為「太平經」,下半部分由李家掌握,名為「青領經」,又名「玄微真術」。后來由玄
圣出面,將「太平經」和「青領經」合二為一,也就是今日的「太平青領經」。
至于總綱之下的十部,則落在了邪道陣營手中。
道門之所以分出正邪,類似于儒門亞圣和荀卿之爭,道門有一位祖師楊公祖師,晚于墨家祖師,而早于亞圣,主張全真保性,輕物貴己。并提出了那句天下名言「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只是后人斷章取義,變成了「拔一毛利天下不與也。」
楊公祖師一脈,與太上道祖「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有相近之處,卻不完全一致,被南華道君所斥,由此引出了正邪之分。
玄圣重建道門之后,仍舊認可楊公祖師的祖師地位。
楊公祖師收集天下之間各種奇功異法,去蕪存菁,最終匯編成冊,因為包羅萬象,其中許多內容也并非出自道門,所以楊公祖師并未取名,后人稱之為無名天書十卷。后來邪道分為十脈,每一脈各持天書一卷,由此延伸出十脈神通。
只是各種功法,不是越古老越好,后世也有天縱奇才不斷改進完善功法,比如「北斗三十六劍訣」,原本只能算是頂尖上成之法,后來經過李道虛的去蕪存菁和改進之后,變為與「慈航普度劍典」、「太陰十三劍」并列齊名的大成之法。所以這十卷天書也有過各種修補。邪道所掌握的「太平要術」十部便融匯于楊公祖師的無名天書十卷之中,如今也回歸道門,不過還是以「無名天書」稱之,并未與「太平青領經」合一。
當年宋政在徐無鬼的支持下,迫使其他各宗獻出了自己所持天書的副本,重現了當年楊公祖師留下的天書全貌。后來澹臺云之所以能在不惑之年躋身長生階段,正是得益于天書十卷。從這方面來說,「天書十卷」也被認為是大成之法。
總而言之,今天的「太平青領經」和「無名天書」加起來才是「太平要術」。
不過這也算不得什么,因為道門都有。
以齊玄素現在的身份地位,想要拿到這兩門大成之法,并非什么難事。
關鍵是不好修煉,正如齊玄素所說的那般,他連道門之法都沒修得完全,再去強求太多并沒什么意義。
從這一點上來說,「太平要術」對于齊玄素而言,多少有些雞肋。
不過齊玄素轉念一想,也不能說「太平要術」完全無用。其實「太平青領經」也好,「無名天書」也罷,最大的問題都是經歷了許多刪改,不能說面目全非,卻也是大變模樣。尤其是玄圣建立五仙體系,將修煉法門和神通分開,現在的眾多大成之法只剩下神通部分,沒有了修煉法門。對應的原本肯定還在,可一般人根本見不到,只能接觸到神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