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腸!”
“主播,血腸啊……”
“血腸怎么沒放?”
李遠不由得笑著說道:“血腸要等煮的差不多才放,不然煮的時間太久就老了,嫩的味道才更高吃一些。”
眾人聽見李遠的解釋,這才會意。
此時,已經是中午12點多,之前做好的血腸,已經放到了鍋里蒸煮了一會,就等開鍋。
而屋里,此時已經擺好了三大桌子的碗筷碟子,而每個桌子上,一大碗的蒜醬,可以說是殺豬菜的標配。
眾人忙里忙外,閑聊嘮嗑。
孩子們在院子里跑跑鬧鬧,臉蛋通紅,整個院子都熱氣騰騰,倒是感覺不到一點的寒意。
其實在農村,這殺豬倒是和過年的味道差不多。
只要圍繞著那一鍋殺豬菜,多少人情世故,人世風情,也就都出來了
不過這殺年豬雖然熱鬧,可是養豬的人家卻逐漸少了起來,不會煮殺豬菜的人也多起來。
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相對來說,不按著傳統的方式煮殺豬菜的也是自然的。
不過嘛……想要吃原汁原味的殺豬菜,當然還得來農村,讓那些會煮大鍋飯的爺爺奶奶大娘大嬸去煮。
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到什么叫大塊的血脖子手把肉。
李遠看著此時那一道道逐漸出鍋的菜肴,肥的流油,瘦的爽口,香噴噴的原生態菜……還有那筋道美味的豬血腸子,加上蒜汁或韭菜花辣醬,然后在呷上幾口白干酒,那可就更加的美味可口。
吃過一次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做貪婪不舍,噬而不忘。
空氣中,彌漫著各種菜肴的香氣。
單單此時擺在桌子上的菜肴,就已經有好幾盤了。
一道碼盤整齊的蒜泥白肉:將而人而大塊的豬肉烀熟后切成大片,一旁準備蒜醬吃,解膩增味,味道自然就是最原汁原味的鮮香。
一道蒜泥護心肉:這也是李遠最喜歡吃的一道菜,就是豬心臟和肝臟之間的那部分肉,制成,口感筋道,同樣要蘸蒜醬吃才好。
一道柴骨肉:從大骨頭上剔下來的純瘦肉,東北也習慣叫做拆骨肉,也就是用手撕開的,因為這樣拆出來的拆骨肉,是按照骨肉的紋理被分開的,保留著豬肉組織,不禁賣相好看,吃起來的口感也更好。
而拆骨肉的蘸料,一般都是用醬油、醋、辣椒油、蒜泥、芥末、腐乳、麻醬等調制而成,自然了,單吃的口感也相當不錯。
還有一道菜,便是手掰肝兒:老人都說,豬肝要是沾了鐵腥氣就會敗味兒,所以煮熟的豬肝不能用刀,所以就索性直接掰成塊兒的樣子,吃這道菜的時候,倒是讓人找到一種東北漢子粗獷的感覺。
當然了,要說到殺豬菜自然就離不開酒。
而喝酒……必然就得有一盤花生米小咸魚了!
酥脆焦黃的小咸魚,鋪滿在紅色的灑鹽花生米上,一口咸魚,一口花生米,在呲溜一口小酒。
那感覺,爽極了……
還有為了解膩準備的旱黃瓜,干豆腐、大蔥和大醬。
另一旁還有紅蘿卜絲拌好的酸甜可口的開胃小涼菜,一道接著一道的放在桌子上,引得不少人都直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