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史家近況、勛貴困局
富貴又如何,襁褓之間父母違;
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云飛。
這就是史湘云的判詞,所謂“金陵四大家”史家、“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的史家嫡傳大小姐的判詞。
衛旭的記憶力隨著玉佩的滋養大幅度提升,原以為她只是長大后,隨著史家敗落才逐漸困苦,想不到竟然是從小就如此。
在如此的生活環境下,卻還能如原著那般豁達開朗,這樣的心態真的是讓人心疼。
其實如果對比一下史家現在的狀態,史湘云當前的情況并不算是太奇怪,因為大環境對整個勛貴勢力就已經壓力巨大。
先說現在的史家。
所謂的“四大家族”,其實勢力僅限于金陵,原本是以榮寧二府賈家為核心,這才是他們站穩的根基。
史家本是依附賈家,屬于四王八公勢力主力,但并非核心,也就比衛家這樣的外圍強點,別看一門兩個侯爵,實際上是跟著賈家混來的。
偏偏在義忠親王之亂中,當時史家的家主、史湘云的父親也是主力之一,失敗后自囚家中,永正三年、也就是史湘云出生第二年病逝。
之后,史家剩下的兩位“侯爺”基本只會搞笑,連自家產業都搞不清,一門兩侯,愣是越過越倒退,窮的成了京城勛貴的笑柄。
這樣的環境下,史湘云想要過好真的有些過于困難。
再說勛貴集團大環境。
義忠親王之亂算是一次大洗牌,幾乎是把京城所有的勛貴階層席卷進去,當今皇帝永正帝卻依靠文官勢力翻盤了。
其實也很容易理解,雖然大順朝一直戰亂不斷,但總體只是邊境地區如此,內陸早已歌舞升平近百年。
這種狀態下,看看賈府內部情況,其實勛貴團體基本都差不多,只是虎死不倒架,哪怕是永和帝時期依然占著大部分位置或資源。
因為長期戰事以及戰爭準備,軍方自然是勢力大漲,對應的就是文官陣營的長期邊緣化。
偏偏永和帝北伐失敗,不僅僅是他自己扛不住失敗的壓力而被迫退位,軍方、或者勛貴集團同樣損失慘重。
那些直接在北伐中陣亡的就不說了,哪怕是是依然手握大權的人員,也受到了整個文官陣營的集體攻擊。
當年永和帝之所以選擇放棄太子義忠親王,其實不光是為了“退位不退權”,也有朝堂方面的考慮,更是為了自家江山穩固。
義忠親王從小被作為太子培養,也是從小就以繼承前幾代帝王理念為己任,依靠的根基就是勛貴勢力。
他要是真的上位,毫無疑問會繼續北伐,堅持依靠軍方軍隊勛貴的理念,永和帝已經意識到,這很難行得通了。
不是說真的實力不行、掃不平邊患,而是長期以來的文官勢力崛起,讓他們與軍方爭權爭資源日趨加劇。
要是勛貴還像原本一樣強勢且有力,永和帝自然不會放棄他們;可偏偏勛貴自己敗落的太厲害,普遍性的后繼乏人,這就沒法辦了。
別的不說,就說永和帝北伐后金殘余勢力失敗,真以為就光是戰斗力不足的問題?
多次中伏,敵人全都是在大順軍的必經之路上預先埋伏;多次補給延遲,偏偏信息就到了后金那里,人家“正好”趁機進攻。
真有這么巧?
呵呵!
就是已經這么明顯的情況下,永和帝也好,勛貴集團也好,愣是沒找出來哪里出了問題,這已經不是尷尬的問題了。
基本上,這之后各方都意識到是文官勢力搞的鬼,問題是沒有找到證據,就連皇家的喉舌、犬牙錦衣軍也沒發現問題。
顯然是內部已經被滲透嚴重了。
不僅僅是官員方面,皇家內部其實也不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