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湊近教室的大門,夏小海一眼就看見那何同方教授正在講臺上課。
“在公元前500到公元前440年,古希臘人留基伯第一次提出了原子論。”
“它認為原子構成了一切,它體積極小,內部緊密,沒有空隙,是不可能再被分割和打開的。”
“在之后的兩千年間,所有人都認為原子是物質的最小單位,不可能再有更小的粒子了。”
“直到1932年,卡文迪什實驗室工作的詹姆斯·查特威克,在實驗中發現,原子原來是可以再分的,它包含了質子、中子和電子。”
“三十多年后,1964年,物理學家蓋爾曼解構了質子和中子,并在其中發現了夸克。”
“在那之后的數十年間,夸克模型一直被當做是物理微觀學的極限,被認為是粒子的最小單位。”
“直到2009年3月,美國伊利諾斯州的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在粒子對撞機中發現了一種比夸克更小的粒子單位。”
“于是,在當時的物理界,開始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所有時間和空間之中,是否存在最小的粒子?”
“還是說,就像套娃一般,粒子是否可以被一層層的打開,沒有盡頭?”
“之后,物理界提出一個形成共識的理論,那就是——當有一個粒子族系,能夠解釋一切力場和勢場的產生和運轉時,那么它就是物理粒子的最小單位,也是世界組成的最基本的單位。”
“以此為方向,2013年3月1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布論文,證明了他們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發現了一種能夠解釋一切物理模型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并把這種粒子名為『上帝粒子』。”
“但是,這個上帝粒子的風頭,只持續了短短一年。”
“物理學家們很快就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仍然沒有辦法解釋宇宙中的許多問題,比如強相互作用、電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等等。”
“所以,物理學界提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并非是物理粒子的最小單位,它不能被稱為上帝粒子。”
“直到今天,物理學家們一直相信,在空間和時間中的某個角落,一定有著某種沒有被發現的粒子,它能夠解釋包括力場、勢場在內的一切問題。”
“它應該才是真正的上帝粒子!”
課上到這里,門外傳來了下課的鈴聲。
何教授放下手中的粉筆,說道:“下課吧。”
看著熙熙攘攘的學生們站起身走向大門,何教授將目光定在了一個人的身上。
夏小海微笑著舉起手,朝何同方點了點頭。
何教授剛想走過來,幾個學生圍住了他,詢問教材上的一些內容。
何教授抱著歉意朝夏小海笑笑,接著開始專心回答起學生的提問。
夏小海走進教室,坐在了第一排的座位上,抬頭看著黑板上那些宛如天書一般的公式和符號,心中頓時有一種奇特的矛盾感。
上午他才和一群修真者打過交道,現在卻坐在一位物理學教授的課堂上。
一邊是道法,一邊是科學,究竟哪邊是真,哪邊是幻?
回答完學生提問的何同方,走到夏小海的面前,說道:“小兄弟,怎么?對物理感興趣?”
夏小海笑著說道:“聽著的確挺有趣的。”
“但是,聽你講物理課,我覺得有點怪怪的,畢竟前幾天才和你聊過修真。”
何同方笑道:“物理和修真并不沖突啊,道家里面有很多事情如果你細想,其實是可以用物理來解釋的。”
“剩下那些不可解釋的玄學,實際上只是因為我們知道的知識不夠罷了。”
夏小海皺著眉頭,盯著何同方問道:“用物理可以解釋道家之事?你真的這么想?”
后者點頭。
夏小海閉上眼睛,仔細思考了一番。
最后,抱著試試的心態,夏小海朝何同方問道:“教授,你是怎么看待靈氣這種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