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總額:30.82
可用功德:19.82
“怎么回事?功德值毫無變化?”
“莫非我這次捐款,有自己功利的私心,不給我功德值?”趙小寶滿腦子疑惑。
“不對呀,我給老爸轉賬的時候,其實私心大于孝心,畢竟已給老媽轉過錢,老爸老媽在一起,沒必要分那么清楚,但依然有0.32功德值。”
“何況我得到功德挖礦系統,很多時候都會有目的獲取功德值,不可能一直純粹到毫無私心。”
“系統計算功德值,應該針對善行本身,不在于出自什么目的,只要當真在行善,那肯定會有功德值。”趙小寶開始思索起來。
無論怎么看,捐款兩千到某紅會,完全得不到功德值,這一點就很不正常。
恰在這個時候,趙小寶有一位同學,轉發了一條眾籌的募捐,說是他老家一位鄰居,事件真實,確實需要幫助。
趙小寶向同學確認后,便點入頁面捐了一千。
功德總額:31.02
可用功德:20.02
“捐款一千,增加0.2功德值,依然不存在什么規律。”
“這足夠說明,即便我出于獲取功德值的私心,但只要在進行善舉,就一樣會有功德值。”
“看來那某紅會,確實靠不住啊!將錢捐給需要的人,才會被認定為善行,能成功獲取功德值!”
“我捐給某紅會的兩千,沒有任何功德值增加,只能說明那兩千,沒幫到任何需要幫助的人,不能認定為我的善行。”趙小寶又一次驗證后,腦子里有一個大致判斷。
不怪他會有這種想法,某紅會各種負面事件頻出,信譽度早已很低,這才導致其它慈善項目出現。
從功德值獲取來看,趙小寶的推論還算合理。
“孝敬父母長輩,會根據自身的能力來衡量,如果我有幾千萬,卻只給父母幾千塊,那孝心與善行就很廉價,得到的功德值很少。”
“在我只有八萬的時候,給父母四萬塊用來盡孝,這孝行就尤為珍貴,獲取的功德值較多。”
“不過,用財力與能力衡量孝行,只是其中一個部分,陪伴、照看,出自內心的關懷,不限于物質,同樣算是孝行善舉!”
“至于幫助其他人,則看是否當真有幫助,浮于表面的捐款不行,不知善款流向何處?如果別人不缺錢財,那捐款同樣不能算作善行……”
在一番嘗試與推論后,盡管趙小寶尚未找到具體的規律,不確定功德值獲取的標準,但他有一個大致的推斷。
這種推斷,基本已接近事實。
每一種善行,具體的情況不同,所獲取功德值就不一樣。
就如趙小寶,曾嘗試過的撿垃圾,為環保奉獻力量,危害環境不一樣的垃圾,撿起后獲取的功德值便不一樣。
“我這算是深度強迫癥患者呀!”推論出一個大致結果,趙小寶忍不住搖頭嘆息。
“功德挖礦系統,本就很不合理,我費盡心力去總結,獲取功德值的一個標準,實在沒什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