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不用這樣吧?”見四女吃驚的表現,趙小寶略顯無語。
“在我老家農村,小時候見那些大人抬石頭,幾乎都采取這種操作模式,石頭越大越重,需要抬的人越多,就多搭一些架子。”
“那個時候,家里有一次抬石頭,只有爺爺、爸爸、叔叔三人,但石頭很大,兩人抬不動,準備三個人一起抬,我當時就很疑惑,三個人怎么抬呢?”
“結果爺爺他們,就采取這種辦法,三個人一起抬石頭,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趙小寶出聲解釋道。
這種操作模式,不是他現在想到的辦法,而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三個人抬?如何平均分配重量,按我們現在這樣,豈不是有一人要承擔一半的重量?”楚夢瑤不解的問道。
“我知道,小寶兒家里,他爺爺、爸爸、叔叔三人中,肯定有一個大力士!”羅曼忍不住說道,雖說有搞怪的意思,但她確實就想到這一種可能。
“我們這里,我要承擔一半的重量,那是我把湯鍋的繩索,掛在最長這根木棒的中間,導致兩端受力一樣,我抬一端承受一半的力,你們四人利用木架子,平均分擔另一半的力。”
“如果把這根木棒,看成是一根杠桿,把掛繩索的位置,向你們那邊滑一點,你們那邊就會承受更大的重量。”
“三人抬石頭,便把石頭的重量,利用受力木棒的長度,兩端分成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重量,長的一端三分之一重只需一個人抬,短的一端三分之二重,就兩個人加一根木棒抬。”趙小寶認真的解釋道。
節目組不僅有畫面拍攝,同樣有同步的活動錄音,設備就讓每位組長帶著。
毫無疑問,趙小寶這番解釋,又低調的秀了一波。
“勞動人民的智慧,果然很強大,這種操作模式,完美運用杠桿原理,實在讓人佩服!”當年學霸的周靜,聽明白原理后,忍不住感嘆起來。
“沒錯,這堪稱完美的杠桿原理變化,物理高材生都很難想到,勞動人民早已在實際中運用!”楚夢瑤同樣聽得明白。
只有羅曼與吳桐,兩人一臉懵逼的樣子。
“你們在說什么?”吳桐呆萌的問道。
羅曼故作高深,出聲說道:“那么簡單的問題,你們要討論這么久,現在時間不早,我們要往返兩次,后面還要做晚飯,可沒時間耽誤啊!”
“聽組長大人的安排,我們開始行動吧!”趙小寶可不想再解釋一遍,立馬贊成羅曼的提議。
“小寶,要不把木棒移動一些,我們五個人抬一端,重一點沒關系!”楚夢瑤提議道。
“不用,現在這一鍋魚多水少,重量不超過一百二十斤,一半只有六十斤,對我沒什么壓力,你們覺得輕松,到時就加快一點速度。”趙小寶搖頭說道。
“何況你們都不曾抬過東西,雖說不算多重,但肩膀受力肯定會很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