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喀什地區、阿克蘇、塔里木盆地則被劃分建省,以昆侖省,未來的邊際會到達興都庫什山。
不過這三個省華夏對外都以地區來稱呼,并未明確建立省份。劃分三省除了為來從戰爭中獲得的領土,也有消弭當地影響的意思。
華夏人到了一個新地方,總喜歡起一個名字,如果當地有名字了,也會起名一個簡稱或者類似雪城春城稻城麥城這樣的名字。
韋珣作為上位者,不喜滿清所有人都知道,作為內閣,在這方面照顧一下韋珣的情緒,在韋珣要求劃分省份的時候也就斟酌了一番命名。
拿到命名的韋珣也是極為滿意的,滿具華夏特色,又體現了該省的位置。
不過也就是在北庭省這個原本韋珣定名天山省的時候,因簡稱為天,這是大不敬,引發了一系列的改名。
天山改名白山,由自明朝李賢注引的《西河舊事》:“白山,冬夏有雪,故曰白山,匈奴謂之天山,過之皆下馬拜焉。”
這是封建的糟粕,但無關大雅,無關國事,只是一個稱呼而已。
對此韋珣的態度是只要好聽即可,哪怕是像興都庫什山一樣,韋珣也不會介意。
興都庫什山,翻譯下來叫做:殺死印度人,或者是印度殺手。
要是有這樣有趣的名字,韋珣也會很開心的。
在華夏國內,也有不少因為避諱滿清誰誰誰改名的地方,也恢復了舊稱。如清代為避雍正XX胤的諱,改名儀征的儀真。
甚至為了讓民間用字不用避諱皇帝的名字,韋珣還特地發布圣旨杜絕這一情況。
而白山省、伊麗省、昆侖省因為處于最西北地區,加上原本就是一省之地,大多數時候都被稱為外西北三省。
有外西北三省,自然有西北地區,藏、青、甘、寧就被稱為西北四省。
而這一次省份建制規劃中,錫林郭勒以東除的內蒙轄區被正式劃南興安省。錫林郭勒以西則被命名為陰山省。
更北方的外蒙,從庫倫劃分,東部稱蒙省,西部稱云中省,唐努烏梁海地區沒有被收復,但在華夏的版圖上也被標記了一個大大的安北省。
云中、安北都取自唐朝都護府,如北庭一樣,既是向全世界宣告華夏占有此地的歷史,也是降低蒙系命名的存在感。
在葉尼塞河以東目前也劃定了三個省的范圍,堅昆、海西、余吾三省除了海西取瀚海以西的意思之外,余吾、堅昆都是取自唐朝的都護府或者州名。
其他地方目前雖然劃定了范圍,但因為沒有徹底獲得主權,也就暫時擱置了。
不過名字卻已經確定,從葉尼塞河以東開始,以山川河流為界限,分別北命名為安北、定北、寧北、平北、少海、北海。
少海即鄂霍茨克海、北海即白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