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這個年代的中華是健忘的,君不見十年后成千上萬的青年留洋日本,只是十年久忘記了甲午的恥辱和慘痛,被披著偽善外夷的日人幾句中日親善而對其抱有好感。
所以,韋珣毅然決定率軍援臺,不只是為了名望和保衛臺島;亦是告訴全國民眾,我華夏還是有大好熱血男兒的,告訴全國依然還有人不屈于刀兵。
長此以往,華夏民族心中潛藏的傲骨才會一點點綻露,不再是八國聯軍打進首都之后佝僂著腰桿。
“狼煙起江山北望
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五千年縱橫間誰能相抗
恨欲狂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更無語血淚滿眶
炮火轟鳴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黃塵飛揚
我愿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情不自禁的,韋珣唱起了《精忠報國》。簡潔而大氣磅礴的歌詞中卻透著悲涼與不甘,略改了兩節映照當下的時局。
韋珣第一次這樣全身心投入唱一首歌,歌手從山頂傳到周邊陣地,一個個疲憊的士兵將目光投向韋珣所在的方向。
一曲終了,韋珣環視狼藉的陣地,不由辛酸,他舉起鐵皮喇叭哽咽的說道:“弟兄們!苦戰月余。我知曉弟兄們的辛苦,可吾輩乃堂堂男兒,吾輩即已從軍,保家衛國乃職責所在。吾輩渡海援臺,乃是光耀門楣的大丈夫,即便日后到了黃泉,面對先祖列宗時,吾輩亦可挺直腰板說沒給祖宗丟臉!”
“數日前,我軍新兵只不到三萬人便在北邊將清廷的兩廣軍兵打得落花流水。可吾輩切記,滿清無道,甲午戰敗喪師辱國,割地賠款;如今吾輩四萬人及臺島三百萬軍民誓死力爭,于日寇的槍炮之下保住了臺中、臺南。”
“滿清呢?他們畏懼日寇之兵鋒,調兵四萬來幫日寇對付吾輩!實非人哉!我堂堂華夏上下五千年之衣冠傳承,為何如今卻四處割地年年戰敗?為何滿清及其八旗鷹犬卻視我等祖先開辟的國土如草芥?蓋因滿清二百多年前借著天災人禍僥幸入主中原,奪我華夏,奴役我等炎黃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