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維特號、奧斯利雅比亞號、勝利號三艘同級艦的最大航速只有18節,富士號、八島號以及愛宕號美濃號也只有18節航速。
比起兩國建造艦船需要考慮經費問題和性價比問題,韋珣知曉華夏海軍必須在全性能上獲得優勢才能獲得海戰的勝利,所以在這個時代并未受到重視的最大航速問題上占了大大的便宜。
別看只是多出六節的最大航速,只這六節最大航速讓戰艦動力系統的成本提高了整整七成。
當初訂購黃帝級戰艦的時候德國方面建議將航速降低到18節就行了,這個速度也是當時全世界海軍戰列艦的普遍速度。
雖然知道德國人是為自己著想,但是韋珣可是知道航速在未來海戰中的重要性。
對此韋珣還寫了一篇關于戰艦航速對于海戰影響的文章交給德國海軍的提爾提爾皮茨,最后在數篇文章之后韋珣總算是說服了提爾皮茨。
兩艘毛熊戰列艦的沉沒讓聯軍大艦隊不得不在戰場邊緣為第三戰列艦編隊僅存的兩艘戰列艦提供火力支持,盡快讓兩艘主力戰列艦脫離戰斗。
可到了嘴邊的肉華夏海軍怎么可能放過,作為海戰總指揮兼總旗艦艦長的程璧光下令八艘戰列艦繼續保持近距離交戰,要相信護衛艦船可以抵擋住敵人的魚雷攻擊。
程璧光的命令得到了果斷的執行,一艘艘輕型重型巡洋艦冒著敵人的炮火將自己的身軀擋在戰列艦之前。
天璇、天璣、玉衡三艘重型巡洋艦在不到十分鐘就遭受了數十枚敵人中型艦炮的攻擊,因為交戰距離過近,炮彈的命中率幾何倍數的提升,三艦迅速被重創。
玉衡號上面,艦長滿頭大汗的摘下軍帽問道:“損管呢!損管在哪里!”
副長正在待著幾個瞭望手用望眼鏡觀察周圍的魚雷呢,聽到艦長胡予辛的話抱怨道:“損管在甲板。”
“西北方向發現三枚魚雷,目標是舜帝號!無法進行炮火攔截!無法進行炮火攔截”
聽到這話,艦長感覺一把拉開瞭望員就看到魚雷發動機燃燒產生廢氣的廢棄,三道排氣產生的尾跡格外的明顯。
“命令艦船加速!用艦身抵擋魚雷!用艦身抵擋魚雷!全艦準備撤離!”
艦長此時哪里還管損管在哪里,舜帝號如此龐大的體型必然無法躲避魚雷,能抵擋魚雷的只有玉衡號和不遠處的兩艘輕型巡洋艦。
這并不是第一艘準備用艦身抵擋魚雷的艦船,已經有兩艘驅逐艦和三艘輕型巡洋艦在十分鐘內為了擋住無法使用炮火攔截的魚雷沉沒。
隨著兩枚魚雷撞上玉衡號的艦身,魚雷巨大的威力直接把玉衡號龍骨炸斷,戰艦成員在兩截戰艦上開始紛紛跳海。
胡予辛見到最后一發魚雷被舜帝號上面的三門75毫米速射炮擊毀之后才哈哈大笑,副長和幾個參謀人員連拖帶拽的將他拉出指揮塔才知道接下來應該先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