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列斯韋特級的誕生與英國皇家海軍的百夫長級有很深的淵源。
十九世紀末期,英國設計并建造了兩艘百夫長級二等戰列艦,用以防衛遠離本土的據點,擊退進行商路破襲的裝甲巡洋艦。
受此刺激,俄國也針鋒相對地設計了佩列斯韋特級,用以護衛己方的裝甲巡洋艦。因此佩列斯韋特級犧牲了一定的防護和火力水平,以換取更高的航速和更遠的航程。
但是這樣的戰艦對比起華夏海軍因為韋珣先知先覺的知識,從一開始就將佩列斯韋特級打為落后的艦船。
尤其是毛熊的這一級戰列艦受到“洗甲板”戰術的影響,大量副炮的裝備導致沒有強大的火炮,面對同噸位只注重大口徑火炮和擁有強悍防御力的黃帝級戰列艦直接處于下風。
注重副炮的多炮主義在面對保持一定交戰距離的敵人時,中小口徑(75毫米及以下)的炮彈很容易因為過遠的射擊距離無法造成有效命中。
哪怕是152毫米口徑的艦炮因為炮彈重量也很容易受到影響,除非是像之前華夏海軍面對波爾塔瓦號等戰列艦的時候那樣近距離交戰,否則“洗甲板”的可能性不打。
這也是之前華夏海軍圍攻聯軍第三戰列艦編隊的時候哪怕被多枚152毫米炮彈擊中甲板,結果只是給戰艦的甲板造成損毀,但是并不影響華夏海軍主力戰艦繼續作戰的原因。
伏羲號七成甲板被損毀,甲板船員和損管人員大量傷亡。看似慘烈,實則對于伏羲號的戰斗力影響并不大。
并且伏羲號完備的消防裝置及時的阻止了火勢的蔓延,現在依舊威風凜凜如渾身染血的勇士。
當舜帝號、神農號、女媧號三艦加入戰斗序列,毛熊的三艘戰列艦直接掛起白旗宣布投降。
三打一都打不過,就連逃跑都沒有可能,不投降難道還要進行無畏的抗擊嗎?
只要華夏海軍保持交戰距離,那么它們可憐的十二門254毫米艦炮哪怕擊中了華夏海軍的戰列艦也不會重創敵人,除非有一發炮彈以完美的射擊角度命中彈藥庫,否則只能束手待斃。
哪怕是三艘戰列艦的指揮官想快速接近華夏海軍都不可能,因為雙方的航速不對等,他們還是處于劣勢的那一方。
隨著毛熊海軍的投降,華夏海軍會合清剿依舊還在交戰的聯軍巡洋艦編隊,花費兩個多小時的追擊之后,這場海戰以華夏海軍幾乎完勝告終。
此戰華夏海軍擊沉毛熊戰列艦彼得羅巴普洛夫斯克號,塞瓦斯托波爾號,腳盆雞戰列艦八島號、富士號、愛宕號、美濃號,另外還要一等巡洋艦五艘,二等巡洋艦四艘,驅逐艦十一艘,魚雷艦四艘;俘虜毛熊戰列艦三艘。
自身損失重型巡洋艦兩艘,輕型巡洋艦七艘,驅逐艦兩艘,蚩尤號、伏羲號重創,除敷島、神農號、女媧號和作為總旗艦的舜帝號輕傷之外,炎帝號、黃帝號、堯帝號中創。
當華夏海軍一身傷痕的拖拽著蚩尤號回到瓊州洋浦軍港,整個軍港沸騰了!歡呼吶喊響徹整個港區,壓抑了近兩個月的憋屈和憤懣一掃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