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借助夜色調集大量炮火擊中打開幾個缺口,然后從缺口撕開敵人的防線。
其實方法很簡單,只是因為韋文禹壓力太大,顧慮也多,而且沒有足夠的進攻戰經驗,在戰術上放不開思路。
韋文禹在受到秘密電報之后迅速拿出編碼本開始翻譯電文,這個事情他可不敢假他人之手。
甚至于這套密碼本知曉的人也就韋珣和他還有幾個堂兄弟,這是他們之間一些緊急事件的匯報通道。
好在韋珣給的作戰方案只有一百多字,雖然只是大概說了一下戰術,但他也是經過正規軍事教育的軍官,這些東西韋珣甚至只要說戰術名稱和一些注意事項他就可以明悟如何具體執行。
根據他所獲得的電報,海軍預計在五天后到達,在這之前足夠他進行這些戰術的準備工作了。
胸有成竹之后,韋文禹迅速布置了任務。
原本腳盆雞見丹東防線復興軍多次進攻之后都沒有撼動他們防線絲毫,以為他們的塹壕陣地堅不可摧。
可在復興軍改變戰術開始如土撥鼠一般挖掘一人深的塹壕,幾千人日夜不停的快速掘進。
這樣的戰術是腳盆雞沒有想到的。
短短一天一夜的功夫,復興軍就將嵌壕挖到距離腳盆雞只有五十米的地方。
敢死隊開始試探敵人火力點,隨著迫擊炮小組移動到攻擊范圍。
一個個已經記錄的敵軍機槍火力點被干凈利落的擊毀,午夜嘹亮的沖鋒號和炮火的咆哮展現了今夜的不平靜。
比起前幾次輕而易舉就擊潰復興軍的進攻,這一次從一開始腳盆雞的陸軍就失去了這個時代防御作戰的最佳利器:機槍。
要知道這個年頭可沒有突擊作戰的神器:輕機槍,進攻一方想要跨越塹壕鐵絲網和地雷帶就會遭受敵人的步槍、機槍射擊。
相對于在子彈擊發之后還需要重新裝彈的射速緩慢的步槍,腳盆雞在臺島和復興軍連續三場大戰也見識到了機槍的防守優勢。
腳盆雞原時空最初大規模裝備的現代重機槍是馬克沁機槍,一共引進了200挺,部分裝備要塞部隊。在甲午戰爭中野戰實用不多,馬克沁機槍需要當時最高技術的生產工藝,這是腳盆雞工業所不能具備的。
1896年腳盆雞看上了法國新研發的導氣式機槍,購入4挺用來試驗,這就是腳盆雞后面二戰中使用的哈奇開斯重機槍初版。
這個時空腳盆雞更是一次性從法國人手中一次性購買了三百挺重機槍,加上之前的馬克沁,腳盆雞陸軍擁有的機槍總數在四百挺。
除去要塞和守備部隊裝備了部分,每個師團裝備了大概十五挺。
現在腳盆雞的陸軍編制不是二戰時期劃分的甲乙丙丁四種編制,而是以一萬八千人左右組成標準的陸軍師團。每個腳盆雞陸軍師團轄五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大隊(沒有查到這方面的詳盡資料,來源于鐵血網網友,謬誤請告知作者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