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個師,總人數大概六十八萬人,相比于其他國家可能算是極多了。可是和列強的一戰兵力一比,就連極其重視海軍的英國在開戰前也有四十萬(包括殖民地)備陸軍。其他列強國家除了意呆利和白頭鷹之外,隨便都是百萬以上,毛熊更是達到恐怖的三百四十萬常備陸軍。
不過因為華夏和歐洲美洲的遙遠距離,列強想要擊敗擁有五十個師的華夏,最少得一百個師,加上補給和高額軍費,除非他們傻了才會這樣干!哪怕列強真的圍攻華夏,也可以動員預備役,到時候想要擊敗華夏最少也得二百個師。
所以在韋珣看來,五十個師的常備陸軍足以保證復興黨的國防安全。
在四年內復興軍不會再有大的戰事,所以趁此機會將奧匈帝國提供的槍炮都替換下來,然后軍工廠開足**生產,將陸軍的軍械標準化統一化。
而四年后復興軍將會加快統一華夏的步伐,對荷蘭東印度殖民地也會用兵,那個時候需要防御的范圍會加大,征召預備役是勢在必行的。
屆時將征召的預備役的士兵整編,擴編到一百個陸軍師沒有太大問題。
韋珣計劃在1909年將華夏復興軍擴編到最少一百五十個師,這樣就有近兩百萬規模的常備陸軍,在東方戰場,同時面對西北、西南、南洋、腳盆雞也沒有太大的壓力。
比起自信的以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會在一年內結束的歐洲人。以韋珣的先知先覺,哪怕是一戰前軍工業生產的水平勉強趕上西方,也可以提前完成物資、彈藥的準備。
這個計劃韋珣稱之“八年備戰計劃”。
計劃在1903年,完成東北(鞍本工業基地)、西南(滇桂川粵工業區)、華東(廬江、馬鞍山等)三個工業基地的建設并投產。
1904年完成五十個師的常備陸軍裝備更新,增加半自動步槍、狙擊槍、火箭筒。
在1905年之前完成東北、華東、西南的鐵路干線鋪設,擴編常備陸軍至一百個師。
在1908年擴編陸軍至一百五十個師,1909年完成所有陸軍裝備更新。在東北、華東、華南、西南秘密建造大量的軍火庫和彈藥庫。
所有軍工廠自1906年起九開足**,制造槍支彈藥和火炮。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戰爭期間最為重要的東西——糧食。
開發東北、外東北、庫頁島,這只能滿足東北和京津唐地區的糧食需求;華東華中可以自產自足,兩廣地區加上河內平原,也能滿足西南地區的需求。
1904年年尾將滿清驅逐到天水、平涼以西,肅清外蒙、內蒙的親滿分子,從實質上統一華夏的核心地帶。
在一年的穩定期之后,和荷蘭爭奪東印度殖民地。只要奪下東印度殖民地,那么華夏就可以從糧食的進口國成為出口國。
除了糧食之外,南洋還有一個對二次工業**極其重要的原料——橡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