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華夏已經開始研發和試產汽油發動機,這項技術是從德國獲得的。
1879年德國工程師卡爾·奔馳在曼海姆制造出汽油引擎裝置,架設在馬車上的三輪汽車,有0.85**汽油引擎。
柴油發動機也是從德國獲得的技術轉讓,1893年德國人狄賽爾發明柴油機。
現在的發動機技術不像后世那樣先進,哪怕是韋珣知曉輪子式發動機比往復式發動機好,但是因為造價和工藝要求,也沒有辦法制造出來。
現在華夏的官道還算不上公路,大部分地方都是土路,交通不行,想要搞機械化部隊還得等到一戰之后。
等到一戰之后,華夏的核心地帶的基建就能完成省、郡之間的公路貫通,到那個時候再組建機械化部隊也不晚。
現在韋珣把汽油、柴油的發動機技術弄過來,甚至聘請了德國的工程師到這邊來任教,主要目的還是想培養華夏發動機方面的工程師。
不期望他們搞什么發明創造,只要他們有過硬的基礎和經驗,能順著韋珣給的思路研究出跨時代的東西就行。實在不行,可以對世界上先進的發動機進行仿制和改進也可以接受。
飛機、坦克這兩種東西是二戰的主角,是左右勝利的強大力量,這韋珣是深刻知曉的,不過因為華夏的工業,韋珣不希望這種東西提前出現,最少不要在一戰出現成熟的產品。
否則一戰弄出了成熟的產品,以歐美等國的生產力,很容易仿制并反超。只有等華夏的工業和歐美差距不大的時候,才可以大量生產,利用信息差建立決定性優勢。
雖然這些東西在一戰后期被歐洲戰場的交戰雙方研發出來,那也不過是雛形,真正實現跨越性的發展的是三十年代開始,那個時候飛機和坦克的研發才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
華夏可以超前秘密研發,但是一戰結束前除非是國家生死存亡的地步,否則不會使用的。
要說華夏近代飛機研發的最佳人選,除了馮如真就沒誰和他競爭了。對于飛機這樣重要的武器,韋珣自然不會忘記布局。
現在的馮如、朱竹泉、司徒璧如、朱兆槐、楊標、余炳揚、吳勢等人都在德國慕尼跟著力學專家路德維希-普朗特黑學習流體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再等幾年,這些人回國之后就可以開展華夏的飛機研發。
韋珣計劃中的飛機研發在1906年,先研發一下雙翼飛機,等經驗充足了就可以秘密研究鋁合金外殼的單翼戰斗機。
坦克研發韋珣倒是不太擔心,只要柴油發動機技術成熟,到時候裝上履帶、裝甲、火炮基本就是“陸地巡洋艦”了。至于坦克的懸掛裝置、轉向裝置這些較為困難的問題,其實韋珣還是有點印象,到時候找幾個機械方面的工程師順著思路研究,總會解決的。
哪怕是1910年開始研發,對于華夏來說也來得及。
按照韋珣幾次去看過的機械動力研究的進展,四年內就可以實現成熟的發動機并進行量產,那個時候可以先搞一搞輪式裝甲車,搞一搞卡車來輔助運輸。反正韋珣有把握在1910年之前在東北組建三五個師的汽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