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問題直接把張之洞嗆了個半死,再也沒有寫書信到臺島勸解韋珣。轉而上奏滿清,直言韋珣未來必定會如洪秀全一般的禍亂天下之人,宜盡快舉大兵鏟除。
可十余萬日軍三次大規模進攻都不能擊敗韋珣,滿清在朝鮮和遼東被日軍打成什么樣?
換作“大清鼎盛”的康乾之世,許以爵祿官位要求韋珣歸附那是給你臉了。可滿清因甲午一戰暫時丟了心氣,又被韋珣殺入閩粵大肆掠奪府庫,哪有能力鏟除韋珣。
在韋珣看來,張之洞固然在近代清末為華夏的近代工業做出諸多的貢獻,甚至于其創辦的漢陽工業在后世為抗戰亦是出力不少。
可那都是張之洞在滿清官職任上所作,其目的就是為了鞏固滿清的統治。不論是之后的東南互保還是鎮壓自立軍,都是想給自己博一個“忠臣”的好名聲,為家族的仕途做投資。
如今復興軍兵強馬壯,騰出手來自然要將進攻目標放在鄂省和豫南的南陽盆地了。
復興鄂豫戰事集結了四個師的兵力,澧縣的第八師、岳陽的第九師,黃石的第十師,廬江的第十一師。
第八師和第九師渡河北上,收復鄂西,之后進攻襄陽和南陽;第九師由黃石擇地渡河,從東南方向避開鄂省兩個鎮嚴防死守的沿江防線;第十一師從廬江出發和駐防南京一帶的十五師合兵進攻合肥,之后直趨信陽,確山。
復興軍此前的種種清算事跡,又殺了李鴻章這樣的士林領袖,這讓江漢平原、南陽盆地的士紳明里暗里都分為兩派。
如今復興軍這么大的動作,自然是人心浮動,兩派涇渭分明。
平日里做事謹慎多有善行的士紳知道復興軍不會對自己怎么樣,心安理得的召集佃戶莊丁在自家大院好整以暇的等待復興軍的到來。
作惡多端屁股不干凈的,就開始琢磨著怎么跑了。
如今復興軍橫掃天下的大勢已經是個人都明了,可他們想要投降復興軍也不會放過他們過往的舊賬,所以只能琢磨逃跑。
守肯定是守不住的,就連張之洞在聽聞復興軍集結四個師近五萬人的兵力,他也知道守不住太多時間。
不過漢陽對于張之洞來說意義太重要了,漢陽鐵廠從讓在廣東任職的時候因為調任湖廣,他將才到不久的機械搬到了漢陽。
當時李鴻章等人提出建議,希望把鐵廠留在合適的地方。因此張之洞感覺李鴻章在和他搶鐵廠,于是他強制命令讓漢陽鐵廠跟著自己走。這樣的后果是很明顯,所有的一切全憑政治感覺走,漢陽鐵廠一開始的時候就是先天不足。
在選址上不考慮實際而是考慮政治,漢陽鐵廠的鐵礦石化驗根本不符合。以至于張之洞在當年差點被逼到風尖浪口,而漢陽鐵廠一度成為一個形象工程。
其實在專業的人看來,將廠址選在大冶是最正確的。那里的大冶鐵礦可以完全供應起這個所謂的東亞“最大鋼鐵廠”。
這也印證了之前韋珣對于張之洞的看法,傳聞之所以不放在大冶而是在漢陽,原因是怕失去漢陽鐵廠的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