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華夏施行鼓勵輕工業的政策,華夏南方各省都建立起各種輕工業。
尤其類似佛山的鐵匠家庭作坊,江浙的織戶這樣靠手藝吃飯的,面對機械化生產的競爭,必將毫無會被社會淘汰。
這讓復興黨面臨極大的壓力,這一情況隨著各地開辦的輕工業愈發的嚴重。在收到這一情況之后,韋珣根據后世的經驗建議各地的干部組織同類行業的民眾,以集資募股的形式開辦工廠,或者引導這些人加入工廠之中做工。
眼看著第一批模范工廠建立,其中產出的利益公開之后,不少人都心動不已。
不過,各省的各類輕工業都是有規模規劃的,復興黨的政策是以民生為主,以之前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優先。
其中最為表現突出的是佛山的。作為復興軍最早收復的地方之一,民眾基礎強,思想禁錮少。尤其是不遠處就是瓊州石祿的鋼鐵廠和肇慶即將開辦的重工業區,為原本就發展進入閾值的佛山輕型工業帶來了新的機會。
作為佛山市市長的王永志,作為南洋歸來的華僑,他極為了解國外的工業發展情況。自從上任佛山市市長,他就到珠三角各地了解市場需求。
最終決定以佛山原本就有基礎的鐵業為中心,向瓊州皇家石祿工業集團引進生產刀具、鐵鍋、建材等鋼鐵制品的生產設備。
直到1902年四月,佛山市就向華夏銀行貸款開辦了三個工廠企業。一個是以生產民用鋼鐵制品的佛山致益,一個是生產鋼鐵建材的佛山源德建材,最后一個是為軍工企業提供零部件的佛山精益配件。
三個工廠辦的有聲有色,王永志又向廣東的在建設中的幾個軍工廠聯絡,爭取了了一些零配件的生產訂單,生產不太重要的槍炮武器配件。
如此一來不僅解決了佛山從事鐵匠作坊的民眾工作問題,還拉動了就業。
比起自己作坊生產生意全靠運氣,進入工廠培訓三個月之后上崗,每個月獲得的薪資比起之前的自營作坊的收益只高不低,并且還極為穩定。
不僅是佛山,江浙一帶也是一改以往的外貿被動局面。
原本主要靠家庭紡織的民眾在復興黨地方干部的領導下,以縣市為單位,成立紡織廠。
而江浙另一個主要行業生絲,也一改之前民眾商賈各自為政的情況,由省里成立國營公司統一收購,然后賣往歐美。
要知道以往滿清統治下的生絲行業,官吏時常勒索商戶,面對購買生絲的歐美各國的各種壓價不管不問。這一情況就導致了生絲貿易的定價落到了買方手中,加上日本生絲的產量逐年增加,華夏的生絲貿易基本就沒怎么賺錢。
洋商在購買生絲的時候會壓價,收購生絲的華夏商賈面對囤積的生絲必然會拆借資金,這就落入了另外一個陷阱——金融陷阱之中。
沆瀣一氣的洋商早已勾結在一起,面對高額的利息,生絲要么等待好價格,要么就是賠錢止損低價出售。
有時候一年的生絲利潤在支付了利息之后盈利甚微,面對不能盈利的情況,商賈就將心思放在了生絲生產的民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