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驚訝,三位先生應該知道我國和沙俄以及日本在東北進行的戰斗。其中沙俄投入兵力五十萬,日本投入兵力二十萬,華夏投入兵力四十萬。”
“僅僅我們三個工業不發達的國家都動員了那么多的軍隊,以英國和法國的強大工業實力,他們必定可以組織更多的軍隊。而以我軍在瀚海以及遼東戰場使用的塹壕戰,雙方很容易形成大規模兵力對峙狀態。”
“作為德國柏林軍事學院的學生,我很了解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作戰風格。因為沒有制海權和殖民地提供原料,德奧意即便工業強大也很容易陷入原材料短缺無法繼續生產武器彈藥的困境。”
“因為這個先決條件,你們會尋求盡快擊破敵人的辦法。”
“可是先生們,面對塹壕戰,你們有多少人力來填補呢?”
“這······”三人雖然只是外交人員,但是這方面還是有一些基礎素養的,尤其是他們對于去年長達一年半的戰爭十分的了解。
韋珣見他們被說動了,于是說道:“其實我更推薦在戰爭開始之后,我們采取守勢。依托塹壕進行防御,這樣敵人向我們發起進攻的傷亡會十分巨大。尤其是在重機槍、鐵絲網等大規模裝備在前線,我們在瀚海甚至打出了一比三十的傷亡。”
“比起占領敵人的幾個城市之后面對不知敵友的民眾,我們依靠嵌壕戰殺傷大量敵人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這乃是我國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孫武的思想,只有先將自己利于不敗之地,才能更穩妥的謀求戰爭的勝利。”
“想想吧三位,如果我們大量裝備機槍,在戰爭開始的前幾個月進行防御,等他們打得精疲力竭再一舉反擊。以英國和法國的人口,他們面對巨大的傷亡必定會厭戰高漲的。”
克林德此時問道:“那我們如何保證后續的資源獲取呢?”
韋珣神秘的笑了笑:“我們不是還沒有參戰嗎?要知道我們是以密約的形式加入的。而我們華夏可以利用沒有加入戰爭的原因向你們提供補給。”
“如果英法敢阻攔,那么華夏就會以阻撓華夏的正常貿易為借口加入戰爭來威脅他們,到時候他們除非被逼無奈,否則不會輕易得罪華夏的。”
“等到時機成熟,我們華夏突然進攻印度殖民地和澳洲,以此逼迫英國退出戰爭,然后夾擊沙俄,在沙俄被擊敗之后,只有法國和日本,我們幾乎已經勝利了。”
“我們華夏有一句話,叫做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韋珣走到墻壁上特意準備的歐亞地圖說道:“而我們華夏,就是那支暗箭,在開始的時候不出手,但是只要我們華夏出手,只要半年就可以逼迫英國和沙俄退出戰爭。”
“如果三位能說服國內,從現在開始囤積物資,按照我的作戰計劃來執行,我有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把握獲得這次戰爭的勝利。”
石瑛和李燮等人都驚呆了,校長不會是校長,一場談判硬生生被他弄成了總參謀部中經常出現的戰略分析。并且一上來就要改變聯盟的作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