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兒子從剛一開始種田生涯起,就受到這些祖傳的債務的壓榨,而這些債的起源早已是遙遠的過去的事了,他根本不知道這從什么時候說起。
通行了數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明確將人分成三等九級,將森嚴的等級制度法律化。法典規定:“人分上中下三等,每一等人又分上中下三級。
此上中下三等,系就其血統貴賤職位高低而定”,“人有等級之分,因此命價也有高低”,“上等上級人命價為與尸體等重的黃金”,“下等下級人命價為一根草繩”。
面對如此社會,不論是復興黨還是韋珣都沒有什么好辦法。只能參考外蒙的處理方式,以大軍壓境,逼迫貴族和他們的支持者逃離。
拉攏多數人,打擊少數人,這是平定藏區的根本方針。
以大兵壓境,逼迫西康地區的貴族土司聚集兵馬,然后一舉將其擊敗或者逼迫向西逃離。所有中等人和上等人都要肅清,拉攏底層的農奴幫助他們成為自耕農戶或者牧民。
拿著總參謀部的作戰計劃,南部的迪慶地區由麗江的部隊負責,十五軍以團為單位在向導的帶領下開始向各地的土司鄔堡進發。
面對華夏大軍壓境,土司貴族開始強征農奴組織軍隊。
他們不是沒想過投降,可康定和瑪曲逃過來的貴族也投降了,最終的結果是他們被剝奪了財產和土地,淪為和農奴一樣的平民。
這哪里是平日里作威作福安享財帛的他們可以接受的代價?
可這些土司又哪里知道康定的土司貴族是復興軍有意為之的,目的就是要激起土司們的反抗。
在復興軍步步緊逼之下,甘孜和阿壩到處都是西逃的僧侶和帶著幾百上千人的土司老爺。
復興軍不怕這些土司反抗,也不擔心他們在某個地方聚集兵力,按部就班一個鄉村一個鄉村的將農奴變為平民,將土地牛羊分給農民牧民。
面對可以生存的牛羊土地的誘惑,面對刀槍,本就是農奴的他們雖然虔誠和敬畏佛陀,可他們不得不做出選擇。
這就是復興軍施行的“誅心政策”,要么選擇土地,要么就選擇向西。
而想要獲得土地,只有納上“投名狀”,這個投名狀就是搗毀廟宇,從靈魂上讓他們徹底的轉投華夏。
不過這也給復興軍的進展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因為有時候宗教信仰是很奇怪的理念,寧愿餓死凍死,也依舊有人為了信仰而甘之如飴。
不過復興軍不急,步步推進,今天一個村落明天一個鄉鎮,總之就是要一絕后患。
面對復興軍分發土地牛羊,搗毀廟宇的行動,土司和僧侶們憤怒的開始聚集。根本利益被觸動的他們不再畏懼復興軍的強大兵力,開始從周邊聚集。
最先響起槍炮聲的是阿壩地區的久治縣,兩個師的復興軍從阿壩東南方向步步緊逼,羅澄勛部從北部的瑪曲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