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華夏海軍不像后世那樣用明碼電報或者廣播喊話宣稱此處為華夏海域,要求敵方撤離,原因是因為通訊方式。
依靠信號旗和旗語、汽笛作為通訊方式的雙方,都不可能在五海里外接收到對方傳達的信息。
而這個時代又因為各個列強肆無忌憚的在其他國家的領海通行,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其他國家的船只戰艦在領海通行(英國除外)。
這次雙方相互試探,華夏海軍暫時占據上風。
巡洋艦、戰列艦、無畏艦、運輸船如一條鐵龍穿過。
“此次對抗一過,陸軍在南洋群島的補給只要加緊運輸,三個月的時間,打贏荷蘭人不是問題。”
程璧光瞇著眼感受暖風吹拂,信心十足的說道。
“司令,還有英國人本土來的艦隊呢。”遲克孝放在瞭望鏡出聲提醒:“英國人本土艦隊到達,實力大增之下難保不會對我們報復。”
“這也是我所擔心的啊,七艘無畏艦,我們才五艘,即便是勝也是慘勝。”
遲克孝查看著手中的艦隊日常報告,簽下名字之后遞給程璧光:“陛下不會讓我們貿然出戰的,只是到時候陸軍難免孤軍作戰。”
“就是不知道外交部能否保住戰果,千萬別像之前和法國人在鎮南關打的那一仗一樣,雖勝尤敗。”
“放心吧,如今已是華夏,不再是孱弱不堪的滿清。以陛下的性格,真到了那個地步寧愿和協約國開戰也不會妥協的。”
程璧光的話讓眾人信心滿滿,全然沒有因為幾個月后英國援軍的到來而忐忑。
對于這場沒有硝煙的交鋒,華夏并沒有作任何宣傳,英國和日本也不會自己曝光交鋒失利。
在這場交鋒之后,聯軍艦隊沒有去香江也沒有去佐世保,而是全艦隊將駐地設置在了馬六甲,顯然就是怕華夏海軍先發制人。
華夏的態度極為強硬,鐵了心要和荷蘭奪取殖民地控制權。
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的聯軍艦隊不再出港對華夏海軍的護航行動進行阻撓,華夏海軍則將艦隊布置在巴達維亞港口監視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華夏陸軍的推進進展神速,尤其是面對荷蘭這樣沒有大規模陸軍的敵人,大型城鎮一個個被控制,各地的華人武裝也在復興軍的軍官組織下編為師、團、營、連。
被壓迫了近百年的華僑此時刀槍在手,又有華夏作為后盾,下起手來毫不手軟。
以往他們不是沒有反抗,但是面對有荷蘭人支持的土著,他們通過法律和道義爭取和平近乎不可能。
他們面對土著只會有三種結果,要么是被土著劫掠,人財兩空;要么找上荷蘭人主持“公道”,交一筆保護費;要么就是在反抗土著的過程中打傷了土著人被狠狠咬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