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現在騎虎難下,國內戰爭支持度極低讓執政黨不得不等待局勢變動才做出決定。
華夏這一次吃定了荷蘭,結果就形成這樣尷尬的局面。
徐錫麟在來時就和外交部商議過,這一次談判做出讓步,也是華夏最后的讓步。雖然在這樣僵持的談判局面中先行退讓會弱了勢頭,但英國人的面子真的要給。
華夏是秘密加入的同盟國,協議中并沒有條約規定在華夏受到攻擊的時候同盟國會參戰,只能是華夏在與他國(同盟國)交戰之后才能正式申請加入同盟國。
同盟國陣營是否會拒絕那就是兩說的事情。畢竟如果戰爭處于劣勢,為了減少協約國在歐洲給予的壓力,讓華夏因為東印度群島問題和英國、日本單獨作戰更符合他們的利益。
這并不是華夏的外交官員的失職,而是為延后參戰時間做出的妥協。
華夏不想在工業實力沒有形成體系和規模的時候加入戰爭,同盟國也不是傻子,自然也不希望為了華夏卷入戰爭。
歸根結底都是利益,國家利益才是外交的目的。
而這次華夏做出退讓,已經和同盟國溝通過。同盟國的目的是加劇華夏和協約國的對抗,最好是無法轉投對方的那種深仇大恨,所以對于華夏的退讓沒有表示支持或者反對。
因為荷蘭已經在之前英國和日本加入協約國之后就宣布中立,同盟國完全不擔心荷蘭加入協約國。而華夏獲得東印度群島的殖民地,在戰爭開始之后完全可以威脅英國的馬六甲和澳洲的安全,英國人依舊會和華夏交惡。
在各國利益的糾葛下,哪怕荷蘭人態度強硬,但在他們自身不派兵到南洋和復興軍作戰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扭轉停火協議的簽署。
與其說是華夏和荷蘭人的停火協議,不如說是華夏和英國、日本三國之間減少摩擦避免戰爭的默契。
停止協議簽訂之后,薩道義拿出雪茄,不過他沒有點燃,只是拿在手上。
“很好。先生們,我們已經獲得了一個新的進展。”他將雪茄盒放在手邊,再次看向徐錫麟說道:“徐,華夏保護東印度群島僑民的心情我代表英國表示理解。不過······”
“華夏現在更需要和平的發展國家,一下子獲得那么多的島嶼,想必會極大的拖延國家的發展吧?”
英日和華夏都不希望交戰,在雙方都有默契之后,薩道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徐錫麟,華夏的胃口太大了。
徐錫麟禮貌的微微一笑,然后答道:“華夏幾千年以來都有廣闊的疆域,我們有豐富的治理領土的經驗,感謝薩道義閣下的好意提醒。”
以標準的外交辭令回答了薩道義之后,徐錫麟說道:“目前華夏主要居住的島嶼在爪哇島、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和蘇門答臘。”
“如果荷蘭愿意將除蘇門答臘島、蘇門答臘東面和西面的諸島之外的其他島嶼出售給華夏,那么華夏愿意和荷蘭達成和平,并且從蘇門答臘撤出僑民。”
這個退讓是給英國面子,給英國和日本的聯軍艦隊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