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答臘和對面的馬來西亞都扼守馬六甲海峽這個東西方海路往來的主要航道,華夏不謀求蘇門答臘周邊,就是告訴英國人華夏無意與其對抗,對于馬六甲海峽沒有圖謀的想法。
這個退讓,很可能讓英國人覺得華夏底氣不足,到時候可能會將亞洲的艦隊集結起來步步緊逼,依舊有可能走向戰爭。
薩道義聽到徐錫麟的話心中不由一喜,僵持不下的局勢終于出現了變動。而且華夏先是表示不愿意和英國人對抗,現在又表示華夏無意馬六甲海峽。
他看了一眼荷蘭的公使馬爾科,不過并沒有說話,其他公使也看了過來。
這讓馬爾科感受到極大的壓力,不是因為這些人的視線,而是談判的形勢開始對荷蘭不利。
這次談判中,英國、日本、華夏三個可能發生戰爭的國家都達成了減少摩擦的默契。華夏拿出這個條件后英國人極大的可能無意繼續這場對抗。
雖然這場對抗中華夏前期絲毫不給英國面子,但在英國本土艦隊到來之后退讓,照顧了英國紳士的面子。
這場對抗英國人的主要目的就是馬六甲海峽和亞洲的安全,在華夏幾乎就差說就是要從荷蘭手中獲得東印度群島的情況下,斡旋雙方,讓這場戰爭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英國不可能在陸地上進攻華夏,而華夏最近三個月多次在滇省西南演練部隊。這明擺著就是告訴英國人:華夏必須要在東印度群島獲得殖民地,為此華夏寧愿真正的和英國人開戰。
在華夏陸軍強勢的情況下,英國人雖然從印度殖民地調遣大量兵力在緬北構筑防線,但能否抵達還是另外一回事。
馬爾科深吸一口氣說道:“關于此事我無權做出決定。在此我代表荷蘭要求暫時修會。”
雖然表情上沒有什么波動,但語氣中的頹然所有人都感受到了。
這就是在大國對抗中小國的悲哀,在關系到大國本身的利益的情況下,他們的想法和謀求的利益都是可以無視的,他們的一切都是可以犧牲的。
荷蘭代表要求修會,理由也合情合理,所以這次談判到此就暫時告一段落。
華夏藏區。
復興軍在曲同豐的率領下和當地反抗武裝交戰六次,死傷慘重全無還手之力的貴族和僧侶集團不得不撤退到昌都和玉樹。
徹底蕩平了藏區僧侶和貴族勢力之后,復興軍主力部隊直指那曲和昌都,總參謀部又下令羅澄勛部入果洛地區清剿殘余勢力穩定地方。
復興軍一反常態的追擊,讓反抗集團猝不及防,還未交戰就逃往西面的那曲。
之所以會如此,蓋因曲同豐部都是川北民眾,已經徹底習慣了在藏區高原作戰。加上天氣轉暖,比之前的風雪交加的時候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