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然大規模使用半自動武器,在面對英法美這樣的工業強國,一旦對方加大半自動武器的數量,帶來的連鎖反應就是戰爭傷亡的提高。
所以陸軍部在考慮再三之后,決定將1910半自動步槍裝備各各班的班長和副班長以及組長,班級作戰單位中其他士兵可能是新兵,但班長、副班長和組長絕對是戰場上的老兵。
讓作戰經驗豐富他們使用半自動步槍,絕對不會出現因為戰場緊張的氛圍打空一個彈夾,結果敵人一個沒死的情況。
可即便每個班裝備三人,占據的比例也多大五分之一。也就是說華夏陸軍每百萬人就要有最少十八萬人裝備半自動步槍。
除了1910半自動步槍,華夏陸軍在班排一級還要加上輕機槍手兩人。
如此一來,華夏最基礎的軍事單位——步兵班的成員雖然保持了十五人的規模,實際上火力最少提高了一倍還多。
一個步兵班三個半自動步槍射手,一個狙擊手,兩個輕機槍手。這配置即便放在二戰的抗日戰爭中都能算得上火力強大了。
沒辦法,誰讓韋珣以前喜歡看的幾部抗日影視劇中,不論是《亮劍》還是《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都給他一個深刻的印象——火力不足。
總參謀部多次上交關于和敵人的作戰報告,都有提到目前的火力配置足以滿足華夏對敵作戰的需求。
但韋珣依舊認為火力還要加強,哪怕是多花一些錢,也要保持和敵人差不多的火力。
否則以華夏現在花費的軍費,按照英法德這樣的工業強國的武器配置,完全可以弄出一百萬數量的陸軍(火炮除外)。
現在雖然德國號稱世界第一陸軍,但是華夏內部都認為如果除去后勤補給方面,德軍面對華夏軍隊,進攻絕對會完敗,防御作戰也只能打個三七開。
不是華夏陸軍自傲,而是數十萬士兵都是經歷過戰場洗禮的,而德國的陸軍在普法戰爭之后已經換看幾茬。
按照第三個五年計劃,復興軍四十個軍的陸軍最少要裝備75毫米速射火炮六千門,儲備火炮數量一萬門,105毫米火炮一千五百門,儲備三千門,155毫米火炮兩千八百門,儲備五千五百門。
這也是因為復興軍在105毫米火炮上的火力需求不高,在榴彈炮上更側重以155毫米火炮作為主要力量。
重炮師也將從五個增加到十個,汽車機械化步兵四個軍。唯一不變的就是騎兵了,若不是為了應對沙俄的哥薩克騎兵的襲擾,五個軍的騎兵軍都將全部裁撤。
哪怕是華夏起步獲得了外蒙的馬匹來源,依舊對戰馬有極大的需求。如果按照二次擴軍方案,僅僅是五個軍的騎兵就要擁有最少四十五萬匹軍馬,其中戰馬最少三十萬匹,馱馬十五萬匹。
這么多的牲口,每年華銷的飼養費用就可以養三十萬人的陸軍或者組建三個軍的機械化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