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同盟國因為華夏賣點槍支彈藥賺幾個小錢錢就翻臉不認人,韋珣絕對拍拍屁股不承認所謂的秘密入盟約定,到時候轉投協約國或者靠著龐大的陸軍自己單干。
了不起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不能獲得東南亞殖民地罷了。
韋珣相信同盟國不會那么短視,相信同盟國知道華夏的重要性。
現在華夏的軍工制造在槍彈方面堪比德國,主要是華夏體量大,資源豐富,韋珣也敢于砸錢,知曉戰爭來臨之前可以使用大量的槍支彈藥換取外匯。
火炮制造方面比起德國差了兩大截,主要是華夏還沒有吃透155毫米榴彈炮和105榴彈炮的生產,規模上面也不如德國。
不過等到第二期和第三期的生產線到達,組建新的火炮工廠之后,追趕德國不是問題。
這并不是華夏工業比德國強,只是因為德國國土面積就那么大,資源短缺限制了規模。
而在國土廣袤的華夏,東北有鞍本鐵礦,魯省、徽省、鄂省也有小型鐵礦,綏遠、攀枝花、石祿擁有大型鐵礦。并且都剛好處于華夏幾大軍區,正好可以補給地方的軍隊。
華夏的體量大,工業化之后的產量和規模自然也跟著擴大了。
按照復興黨的估算,在第五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后,華夏的工業實力可以處于世界前三,科研實力能達到世界前,軍事力量能達到世界第二,陸軍達到世界第一。
不過以現在華夏的工業,完全可以自保且發動一百萬人規模的戰爭并且持續一年左右的高強度戰斗。
這也是為什么要將第三個五年計劃提前落實的原因。
想要參與一戰并且依靠華夏的工業實力進行最少為期三年的最少二百萬陸軍規模的高強度作戰,還要出售軍工產品給其他國家牟利,不提前做出準備顯然是沒法滿足的。
1906年六月5日,華夏向德國提交的無畏艦加購要求得到許可。以每艘三百四十萬英鎊的價格獲得了四艘德意志級無畏艦。
德國第一批德意志級無畏艦共計六艘,加上華夏訂購的三艘,一共九艘,只是后來都被外售給華夏海軍兩艘。
這一次出售給華夏,也是存著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意思,畢竟德意志級無畏艦噸位不過兩萬五千噸到兩萬八千五百噸,而德國后面建造的四艘巴伐利亞級無畏艦噸位在三萬一千噸,普魯士級更是達到了三萬五千噸。
而一艘德意志級無畏艦加上舾裝,總造價二百九十五英鎊,這還是海軍船廠給出的價格,實際造價可能只需要兩百四十萬英鎊。
一艘德意志級換成一艘普魯士級,德國覺得很賺,原本兩艘無畏艦的價格不過六百二十萬英鎊,四艘打包出售反而每艘多了三十萬英鎊。
華夏也覺得很賺,獲得四艘華夏在三年內無法生產的無畏艦,雖然每艘戰艦多花了一百萬英鎊,但四艘無畏艦帶來的海軍力量提升可不是區區四百萬英鎊可以獲得的。
尤其是華夏在獲得南洋六省之后,對于海軍力量的提升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