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一次購艦也是華夏的最后一次海軍外購,瓊州的洋浦造船廠已經開始鋪設黃帝級戰列艦的龍骨。華夏的造船實力從當初只能建造兩千噸的輕型巡洋艦到現在可以建造一萬七千噸以上的戰列艦花了九年時間。
而隨著洋浦造船廠工人造船經驗成熟,加上在德國留學且實踐過的船舶工程師以及德國援助的船舶工程師,華夏下一次建造戰艦就可以直接上馬三萬噸級的無畏艦制造。
唯一讓韋珣擔心的是無畏艦自行建造能否成功,一萬七千噸和三萬噸不是一個概念。
如果說以前滿清自詡的泱泱大國只是領土面積和看似數量全世界第一的常備綠營兵,現在的華夏絕對可以理直氣壯地的向全世界宣傳自己是一個泱泱大國。
領土面積僅次于英法,軍工規模堪比德國,海軍力量居世界第五,人力資源世界第一。
華夏這一次加入同盟國并不是毫無后手,如果世界局勢依舊如另一個時空那般協約國占據上風,那么華夏將會從進攻姿態轉為防御。
到時候以規模龐大的陸軍進行持久的衛國戰爭,協約國陣營即便可以承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慘重損失,在華夏最少他們需要集結四百萬以上的軍隊才能擁有突破華夏沿海地區的實力,至少需要集結八百萬以上的軍隊才能擁有擊敗華夏國防力量的實力。
因為一旦到了那個時候,華夏最少將會動員六百萬以上的軍隊來保衛國家。
八百萬以上的軍隊是什么概念?協約國進攻同盟國動員的總兵力也不過九百七十七萬,并且華夏的戰爭潛力遠不止六百萬。
而經受了歐洲戰場數百萬傷亡的協約國到時候真的會阻止那么多兵力進攻華夏?只是花費的軍費就足夠嚇退他們。
陣營戰敗之后最差的結局就是華夏損失南洋六省,損失臺島、琉球、外東北。
但華夏絕對不會在這種協議上簽字!
到了那個時候,要么協約國八百萬大軍和華夏打上三五年,大家承受不足損失坐下來好好談判,要么華夏的政權因為戰爭倒塌。
但以華夏人的淳樸,只要能保證他們吃飽穿暖就是一個好皇帝一個好政黨。即便有列強支持的野心家蠱惑、慫恿民眾發動叛亂,規模也不會太大。
華夏作為一個列強,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在擁有反擊的實力的時候,列強絕對不可能像另一個時空的一戰那般肆意宰割。
超過千萬人在華夏的土地上進行世界大戰,經歷殘酷戰爭洗禮之后的華夏將會更加鐵血,更加勇武,戰斗力會更強。
因為領導這個國家的皇帝是一個鷹派,這個國家的軍政兩派都不畏懼戰爭,這個國家擁有保衛國家領土的一切要素:足夠的人力資源、豐富的資源、足夠規模的軍工企業。
比起四分五裂的民國時期進行的艱苦的抗日戰爭,現在的華夏已經很富裕了。
抗日戰爭已經不可能出現,抗協議國戰爭倒是有點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