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韋珣遲遲不選貴妃的原因所在,他又不是其他小說中的主角,只要貌美可人,那肯定要想方設法的收入后宮。
又不是異能或者魔幻世界,人總有精力不濟的時候。選幾十個嬪妃充實后宮,最后一年寵幸個十次八次的,于韋珣個人而言沒有什么意義。
后世那么多的宮斗劇證明一個事情:后宮太多并且一堆女人閑著,那時候肯定會出事,還是那種死人的大事情;有子嗣的需要擔心子嗣安全,沒子嗣的嫉妒有子嗣的;嬪妃想要上位做貴妃,貴妃想要上位做皇后;太子擔心自己會被廢黷,庶出想要做太子。
林林總總雖然就這幾種情況,但危害太大了。
有人這時候肯定會噴了,當初為嘛要將國家的體制定為君主立憲制度?民主共和不好嗎?
對此韋珣只能兩個字:呵呵。
皿煮共和真有那么好?另一個時空出現的軍閥混戰除了因為是列強在背后支持,難道就沒有野心家想要獲得權柄的原因?
李烈鈞、許崇智、宋教仁等哪個不是因為政治斗爭死了的?
人家國外玩這套是有民意基礎,政治斗爭也大都不波及人身安全。
而華夏自古以來政治斗爭鮮有不死人的。
即便遵守了這些規則又如何?網羅編造對手罪名,打擊山頭中的骨干力量那都是常規操作。
并且當初華夏統一華夏核心地帶,突然從帝制變成皿煮共和,根本沒有群眾基礎可言!
升斗小民可不知道什么叫做皿煮共和,兩千多年來皇帝二字深入到所有階層之中,即便是南洋的華僑或者閩越一帶部分接受了西式皿煮共和的進步分子,他們對于皿煮共和二字也只是知曉而已。
有人的地方就有爭斗,有爭斗的地方就有江湖,并不是韋珣不做皇帝就能杜絕的。
最少做了皇帝之后,他可以利用威望大權獨攬,依靠來自后世的知識抓住殖民地主義的大時代的尾巴,好好為華夏謀求領土、資源,謀求強盛的根基。
想要實現民族和國家的偉大復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即便韋珣都沒有把握在自己死前完成。
但這不妨礙他利用先知先覺為國家和民族謀奪一片大大的江山,不妨礙他為華夏的強盛奠定基礎。
如果不施行帝制,韋珣估計現在別說第二個五年計劃正在實施,“治水”計劃已經籌備款項,更沒有龐大的世界第五海軍艦隊,幾大工業園區和經濟區恐怕恐怕能成一個都是慶幸了。
因為那個時候韋珣天天都要和各部門的頭頭腦腦商量各種計劃施行施行多大規模,籌備多少費用,哪些人去執行;擴編陸軍和海軍也要天天和民政部門打交道,在國家百廢俱興的時候能允許你一個軍隊總司令搞一言堂然后擱置國家發展大搞軍隊?
他們可不知道未來的世界局勢,等到瓜分的盛宴開席,等到客人們為了餐盤中的美食撕打,華夏想要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