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陸軍大學在建國之后被拆分為西南(貴陽)、廣州、東南(南京)、西北(西安)、東北(哈爾濱)、華中(武漢)、燕京七個校區,正式命名為華夏軍事學院,之后又在南洋的望加錫增設了南洋校區。
八個軍事學院校區基本都是按照華夏的幾大核心地區組建,從各地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中考核選拔有軍事天賦的學子或者在規定時間內到校區報名自考。
在各校區進行三年的軍事教育之后,會進行筆試考核,之后全體學生會到地方部隊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考核,選擇成績最優異一批到燕京校區進行最后的學習。
在燕京常駐的授課教員大都是各軍的資深參謀選調,或者從總參謀部選派。
燕京學習一年之后,基本都會下派到部隊任職團長或者師級參謀,最優異的一批則會在總參謀部進行實習。
這也就造成了建國之后的軍官們按照幾種情況抱團。首先是自詡天子門生的侍從室成員,不僅有被韋珣親自教導的資歷,在建國之后解散侍從室也讓這群人成為華夏陸軍體系中公認最拔尖一批人。
其次就是到燕京開小灶教育的一批優等生,都是每期軍官中的佼佼者,到部隊任職的職位也比他們高不少,自然對校區肄業的人不怎么感冒。
再次就是軍事學院按期按地域抱團的團體了,就比如西南校區就有川系、滇系、黔系。
最后就是野路子出身,因為各種原因進入部隊,通過自身努力學習和軍功獲得提升的。
雖然現在各軍軍長都是之前臺島的陸軍大學肄業,沒有現在的各個團體,但是為了獲得中層軍官在戰斗中的積極配合,少不得要受到影響。
蔣光鼐就有些受到團體山頭的影響,作為粵省出生的高層將領。平時因為軍事主官的特殊關系雖然不和其他粵籍將領多作交談,但也知道粵系、滇系的中層軍官各自抱團還好,一旦遇到其他籍貫多一些的部隊,那都是被隱隱排擠的。
他之前在會議上就有這個擔憂,擔憂軍長一級的高層指揮官受到派系影響。他認為軍人就應該以國家和國防作為使命,可以相互競爭,現在的陸軍團級軍官之間競爭關系有走向變質的趨勢。
軍中派系林立的情況韋珣也知曉,但是這是無法避免的。他能做到的只是持公正的態度來引導,把派系爭奪引導成良性的競爭關系。
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政治團體,都無法避免出現小團體、派系,這是人性決定的,制度只能改良他們之間的競爭引導其良性競爭。
不過這些在目前的華夏都不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解決朝鮮半島的日本軍隊,迫使日本談和才是復興軍最重要的任務。
五月21日,復興軍第八軍、第十八軍、第二十軍由全羅北道的論山北進公州,日軍在公州、燕岐、清州沒有多少兵力把手,輕易被復興軍占據。
之后三個軍從清州西北方向抵達牙山。按照計劃中由第八軍何海清部北上牽制漢城、仁川方向的日軍,第十八軍和第二十軍在牙山西面沿河布置防御陣地。
此時的時間已經是五月27日,保寧的日軍在復興軍占領公州的時候就已經知曉復興軍的意圖。
擔心后路被切斷的四個師團卻不敢輕易撤退,因為在保寧南部,復興軍第十六軍加上另外三個軍留下的重炮團共計一萬七千人把他們牢牢牽制在保寧。
在五月23日,日軍留下一個師團的部隊作為掩護,另外三個師團火速向北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