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被日本內閣和元老們支持的激進派的聲勢更大,海戰復仇一血前恥的聲音一天高于一天,獲得白頭鷹三艘戰列艦和三艘無畏艦以及英國的三艘無畏艦之后更是聲勢大振。
并不是日本內閣和元老們不知道英美的目的,無非是消耗華夏海軍日益增長的實力,利用聯合艦隊對華夏海軍進行腰斬使其實力大損,避免華夏海軍威脅他們的殖民地。
一旦華夏海軍實力大損,沒有制海權的華夏只需要在殖民地駐扎少量艦隊就可以保證安全。
根本原因就是日本的內閣和元老知道英美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不可逆的,日本沒有辦法違抗英美的意志,所以暗中支持激進派也是他們向英法表示“忠誠”的手段。
難道保守派沒有他們的支持?怎么可能沒有,只是大勢上沒有辦法違抗而不得不將其的意見擯棄了而已。
華夏海軍也有必須決戰的理由。
當下的首要原因自然是保證朝鮮的戰略優勢進而配合陸軍解決朝鮮殘敵,將日本踢出這次戰爭,避免華夏的多線作戰。
長期的主要目的自然是英美這一次如此大方的出售了六艘無畏艦和戰列艦,難道就不會有第二次?
英國為了壓制德國公海艦隊的崛起不得不投產更多的戰艦,然后沒有辦法提供額外的產能制造無畏艦?
這顯然不可能,以英國的戰艦制造實力,只要有錢,同時開建二三十艘無畏艦都可以。
即便英國沒法滿足,但經濟騰飛,工業高速發展的白頭鷹也很樂意從英國人手中接下幫助日本制造戰艦。
近年來的白頭鷹可是將大量日本緊缺的礦產資源和食物出售給日本,出于戰略意義拉攏日本,是他們希望看到的。
所以華夏海軍和華夏總參謀部都決定趁著現在兩國海軍實力差距不大,進行一場決戰打擊正在飛速膨脹的日本海軍。
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華夏在未來的戰爭中需要分出本就不多的海軍和陸軍防備日本的威脅,哪怕僅是登陸還是海軍襲擊沿海城市的威脅,也會讓華夏準備大量的陸軍進行防御。沿海城市被戰艦幾輪艦炮射擊就導致大量經濟損失,這也會給華夏正在發展的工業和商業帶來重創。
即便是失敗,也可以從德國那邊獲得幾艘無畏艦,然后以此重新組建海軍。
只是這樣一來,日本對于華夏的威脅提前了而已,東南沿海、珠三角以及山東半島渤海灣都會成為聯合艦隊襲擊的目標。
早晚都要面對這個問題,所以華夏決定放手一搏,何況華夏海軍并非沒有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