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驚奇的是在撤退的時候還撞死了白頭鷹的陸軍中將,撤退的速度比進攻的速度快了兩三倍。
何海清到云集的水原看了一番,發現這群朝鮮青壯真的不堪用,完全是爛泥扶不上墻。
按照他們南線聯合指揮部的計劃,只需要兩個師的炮灰部隊即可。所以何海清下令自愿參軍,其余解散,并聲明軍法軍規。
結果十四萬從南朝鮮各地被送過來的青壯一下子就被篩選得只有兩萬多,這些人大部分和日本有著國仇家恨,少部分則是朝鮮的熱血青年和進步人士。把從北朝鮮投奔過來的青壯和這些人編練在一起,也就兩萬九千人不到。
復興軍沒有時間對這些人進行隊形、槍法上的訓練,每個朝鮮士兵每天五發子彈的射擊訓練,然后就是障礙跨越和躲避子彈和炮擊的簡單訓練。其余的青壯也沒有解散,而是作為運輸輜重的勞動力。
日軍在七月23日全面撤出漢江南岸,在金浦南面的河道對岸布置了一個師團的兵力;在九里和南揚州布置了一個師團;余下的四個師團從高陽到漢城再到九里沿河大興土木挖掘工事,大量的朝鮮青壯被征募到河岸邊進行體力勞動。
而復興軍在出了水原之后完全占領漢江南岸的富庶地帶,也在征募青壯修建木筏等渡河工具。
很顯然華夏方面打算在仁川、漢城一線發起大規模戰役的初步目的已經達到。
日軍在朝鮮北部還剩下八個師團,其中兩個師團正在南下支援漢城的路上,平壤目前的駐防兵力已經縮減到一個師團。
剩下的一個師團要防御西北咸興方向的復興軍攻勢,就連之前原本計劃向北支援龍林郡抵御復興軍第二十一軍金漢鼎部的計劃被取消,因為從海參崴方向進攻的復興軍第十七軍陳可鈺部進攻猛烈,目前西北方向的日軍已經敗退到新浦,咸興地區很快就要被復興軍占領。
一旦咸興到元山一帶被復興軍占領,那么平壤的防御形同虛設,義州日軍有被包圍全殲的危險,所以日軍已經命令這個師團轉道長津郡之后再向南支援咸興。
這樣一來,日軍在鴨綠江東岸的義州防線只有五個師團的兵力,面對兩個軍和兩個暫編師的復興軍借用沿河陣地還可以抽調兩個師團。
局勢對日軍極為不利,而至關重要的漢城又不得不增兵防御,否則“日本的朝鮮”恐怕就此作為過去式。
一旦咸興防線被復興軍突破,義州防線的日軍后路——平壤就可能會失去,屆時三個師團有覆滅之危;南部的漢城防線也處于復興軍進攻范圍,只要乘坐火車,二百六十公里的距離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到達。在漢城防御的六個師團將會腹背受敵,也有被圍殲的危險。
日軍本土自然不會對這個情況坐視不理,目前釜山已經被復興軍占領,日軍選擇在慶州登陸六個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