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從慶州向大丘、尚州方向移動,進攻大田(大德),掌握鐵路之后威脅復興軍漢城方面的何海清兵團后路,緩解漢城的危局。
而在咸興方向,日軍從出云港出發,向咸興方向增兵四個師團,其目的除了阻擋復興軍在咸興方向的攻勢,還要向咸興方向發起反攻。
在失去華夏海軍的壓制之后,日軍甚至不需要出動海軍掌握制海權,運力龐大的英美法俄荷等國的遠東商船運輸船都可以為日軍提供運輸服務。
日軍的局勢看似危如累卵,實際上只要日軍從慶州出發前往大田,漢城的防備壓力就會少上許多,在咸興方向獲得四個師團的增援之后,甚至可以轉守為攻,向清津地區發起進攻。
要知道日軍對于當初華夏割走清津地區極為不解,但是當華夏宣布在茅山建立一個中型軍工企業園區之后,日軍一番間諜探查才明白原來在茂山郡地區有著儲量豐富且品位極高的鐵礦石。
為此復興軍還修建了清津—茂山—海參崴的短程鐵路,目的就是為海參崴周邊提供后勤補給。
日軍對此早已眼饞不已,華夏在1908年和德國達成了更深層次的外貿協定,華夏十一億八千萬的財政收入其中有一億兩千萬就是出售半成品的礦產資源獲得。
要知道在華夏建國之后,德國就多次尋求和華夏達成礦石資源方面的貿易合作,只是被華夏外交部一直以開采問題拖延。
一直到1908年年初,華夏方面完成了工廠的建設才和德國達成礦石貿易協定。
蘇拉維西省的鎳,華南和西南地區的鎢、錳等礦產資源經過工廠的冶煉,在加工成德國需要的合金鋼之后才會售賣給德國,其中的利益最少是翻了四倍。
這還是華夏因為需要德國提供的技術和購買設備,雙方進行聯合開發給予的優惠價格。這樣一來不僅華夏的重工業得到了急需的技術和設備,擴大的華夏的重工業規模,在外貿上也一改之前的生絲、茶葉、樟腦、瓷器、工藝品為主導的情況。
這些稀缺資源德國的產量可不高,遍觀世界可以獲得的地方也就華夏最為容易,華夏也有這個實力開發這些資源。比起一船船未經冶煉的原礦石運到德國,德國更愿意支持在華夏進行冶煉,然后運輸。
因為以德國的人工成本以及其他成本,在德國冶煉的價格和購買華夏的半成品差不多。所以明知道華夏一直在礦石貿易商拖延的目的,德國也只是矜持了一番抬高了報價和在半成品購買上獲得優惠之后就松口了。
一年一億多華元的重工業金屬半成品的外貿,甚至未來可能更多,這讓日本對于華夏的地大物博充滿了嫉妒。
除了咸興、慶州兩地增兵之外,完全不用擔心本土安全的日本動員了六個師團計劃向清津地區發起登陸。
登陸清津不僅可以奪回他們失去的鐵礦資源豐富的茂山,更能依靠茂山地區的工業補充日本的工業;還能對西面的華夏第二十一軍發起進攻將其圍殲在咸興西北。
然而作為東北戰區除了鞍本工業區、三江平原工業區之外最為重要的一個軍工業基地,東北戰區自然是著重防御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