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戰區司令部將最后的機動兵力第二十六軍調到這里,他們都是上一次戰爭之后在東北地區退役的老兵,論戰斗力絕對不比現役的重裝步兵師差。
這支部隊因為服役年齡的問題,大多都是在三十歲左右,正是一個男人最為黃金的年齡,不論是體力還是作戰經驗都極為豐富。
被整編為第二十六軍的指揮官由董鴻勛擔任軍長,云瀛橋擔任參謀長。
這兩人是陸軍大學二期畢業,畢業后在總參謀部作為普通的三等參謀實習了一年,在跟著蔡鍔攻打南洋的戰斗中積累了不少的戰功升任師長。
出于避免軍閥的原因,韋珣親自下令將不少的滇省籍貫的將領調到東北,這二人就是其中之一。二人率領部隊從哈爾濱出發,轉道雞西又南下海參崴,之后將乘坐海津鐵路抵達清津城。
這個命令下的有些急,但第二十六軍都是老兵,適應力強,在七月8號就接到調動的命令,七月11日出發,等到第一師抵達清津的時候才不過七月18號。
只是目前東北的鐵路網運轉的物資和兵員太多,第二師到達的時間師七月22日,第三師最少也要在七月26日才能抵達。
而日軍在英法美俄荷等國家的船只幫助下,同時向咸興、慶州增兵之后,于七月20日就在城津(金策市)登陸了兩個師團,一個師團向北部進攻吉州、明川,一個師團向西面的端川進攻,目的是切斷第十七軍的退路。
已經攻入新浦的復興軍第十七軍面對后路被斷的危險,前方的咸興地區又云集了日軍五個師團,突破無望。
在如此情況下陳可鈺和鄧世增下令部隊回師端川,并利用電臺向戰區司令部的吳祿貞匯報當前的局勢和接下來的計劃。
吳祿貞也知道清津的茂山工業區對東北的重要性,對于第十七軍打算放棄進攻咸興地區向北增援第二十六軍的意見表示同意。
日軍五個師團見到復興軍放棄陣地抽身撤退,自然知道是因為端川的友軍切斷了他們的補給線和退路,除了被十七軍壓著打的那個師團休整駐防之外,四個師團對復興軍展開追擊。
雙方在新浦到伊院的四十多公里路程上頻繁交戰,為了能順利擺脫咸興的追兵,第十七軍兩個輕裝步兵師交替掩護,重裝步兵師先行。
一天半的時間就發起了追擊和阻擊戰六十多場,復興軍傷亡近四千人,日軍傷亡一萬人,雙方的傷亡都很大。
不過日軍依舊沒有放棄追擊的意圖,即便吃了幾次伏擊,也不過是行軍速度稍微減緩然后加派偵察部隊而已。
等第十七軍在伊院擺脫了日軍咸興方向的追兵之后,又在伊院和端川交界的地方遭遇了日軍的一個半師團的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