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日本人會放棄這一計劃,但是在黎明臨近的時候,日軍再次摸了上來。此時再怎么敬業認真的哨兵也不由得困頓不已。
日軍摸清了復興軍的照明彈發射規律,摸到陣地前鋒就狂奔沖鋒,原來是發了狠的日軍全員出擊。
一個營的兵力在半小時之內被打崩,面對日軍的猛烈進攻,復興軍再次放棄一道防線。
四個團的兵力分別布置在三個還拔只有二百來米的丘陵,日軍在試探一番之后就停止了進攻。
接連突破復興軍兩道防線的日軍師團長頗為興奮,雖然前后傷亡已經有三千人,但他并不怎么在意他們的死活。
要知道自從在臺島和復興軍交戰之后,除非有艦炮支援或者復興軍因為各種原因后退,否則很少會在正面對抗中被一天之內突破兩道防線。
這個戰功在日軍三十個師團中,已經極為不錯了。
三岐里,將會是是他的成名之地!
懷著這樣的心情,他下令幾個傷亡不大的聯隊開始構筑陣地。奪取了兩道防線之后,他已經不打算在火炮沒有到達之前像復興軍發起進攻。
為了以防萬一,他下令在三岐里北部的通道布置三了道阻擊防線。
他的任務是阻擊復興軍向北逃躥的通道,只要將第十七軍主力阻擊在此,后續即沒有殲滅十七軍他需要承擔的責任就小了很多很多。
燕京的總參謀部在收到日軍五個師團將十七軍圍堵在伊院,也不由得大為緊張。
成建制的損失一個軍,不論是對于軍心士氣還是對于國防力量來說都會帶來極大的影響。
遠在前川的第二十一軍金漢鼎部原本計劃向西南突破,切斷日軍和平壤的聯系,此時也不得不放棄,從龍林郡向東南,順著險峻的朝鮮官道向長津開進。
北部地區作為華夏一直以來支持朝鮮反日勢力的根基,自然不會像南部那樣雙眼一抹黑。
日軍在咸興地區僅有一個師團,還被第十七軍給予了不小的傷亡。根據咸興的情報提,日軍在咸興的師團僅有一萬三千多人。
在接到總參謀部下發的進軍長津郡分擔第十七軍的壓力的命令之后,金漢鼎覺得在長津肯定分擔不了太多日軍的兵力,決定趁著第十七軍拖延的日軍兵力向咸興地區發起進攻,然后以此為基點向北進攻,逼迫日軍分兵。
在通過電臺向低十七軍軍長聯絡之后,雙方達成統一意見,又上報給總參謀部。
此時的韋珣正為如何解決朝鮮戰事頭疼呢,估算了一下敵我戰略態勢。比起損失茂山這個中型軍工園區,殲滅日本在朝鮮的師團的機會可不多。
工廠沒有了花點錢就能建,重創日本無疑是給下一次和日本的大戰積累勝機。
所以在韋珣的暗示下,總參謀部同意了金漢鼎部的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