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渝在三岐里依靠手中的火炮掩護,彈幕徐進、精銳滲透,將日軍壓制得死死的。
然而即便是這樣放眼世界都算重型火力的配置,韋珣依舊感覺到了火力不足,在他看來還需要補充半自動武器、補充輕機槍、補充火炮。
另一個時空中華夏軍隊為了抵抗日本人殘暴侵略,小米加步槍,人均子彈不過幾發,即便是國防精銳的國民**軍也大多裝備極差。
現在看到三岐里的戰報,對于能在戰爭中利用火力壓著日軍打,他感到心情格外的舒適。
日軍改編制的事情他早就聽說了,然而看了之后他也就是笑笑。
華夏軍隊使用小團大師的編制師因為國情,因為在之前華夏沒有足夠的中層軍官,經過這些年的培養,軍官逐漸富裕之后他已經開始再進行一次軍事改革。
因為沒有足夠的軍官,所以從一開始就建立只有一千多人的小團,這樣可以利用戰爭讓有能力的軍官迅速脫穎而出做到團長。
畢竟團級單位的數量多了之后位置也會多起來,團級軍官的基數大了之后很多有軍事天賦的將領也有晉升的平臺。
這一次華夏一次性計劃動員二百萬軍隊,底氣就是數量龐大的團級、營級軍官。只需要一紙調令,師、團、營、連、排、班都能迅速好到合適這個職務的人才。
而小團大師編制在這一次和日俄兩國的戰爭之后顯然是不適用了,龐大的軍官數量不僅會給華夏帶來財政壓力,之后的退伍就業雖然短時間內沒有問題,但是一戰結束之后恐怕就難了。
意識到這一點之后,韋珣決定打完這場戰爭就改,還是全軍大改。
韋珣猜測日軍改編制是因為看出小團大師編制的好處,即能安撫一下一直大力發展海軍而導致的陸軍的不滿,還能為以后的擴軍培養更多的軍官。
雖然日軍的軍官數量培養和華夏差不多,完全足夠敷用。然而真正中層軍官不僅需要作戰經驗,更要有能力。
日軍之前一個聯隊三千多人,位置就那么多,很多有能力的陸軍將領只是大隊長一級。想要晉升聯隊長,那是極為困難的。
不過這些都是旁支末節,三岐里的第十七軍成功突破敵人封鎖并且重創了敵人第十六師團,接下東北戰場的局勢幾乎已經定格。
吳祿貞坐鎮鴨綠江畔的丹東和乃木希典對峙,漢城防線因為日軍增援而放棄進攻漢城進入守勢,釜山、大田、、清州這三個朝鮮南部的要地也將轉入防御姿態。
朝鮮東北方向只要守住清津,茂山工業區必然沒有太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