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交往一切都是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德國從開始到現在一直和華夏交好,現在兩國不論是在教育、軍事、貿易還是部分外交上都是互相幫助,究其原因是利益。
華夏這個龐大而富裕的市場對于德國的資本家和貴族(貴族旗下也有產業)們誘惑極大,和華夏交好之后獲得這個龐大的市場讓德國人的經濟更加快速的騰飛。
所以從一開始韋珣有統一華夏的勢頭的時候德國就開始謀劃拉攏了,派遣某個韋珣的同窗同學來聯系他就是第一步。
之后華夏統一,德國又支持華夏反對白頭鷹的“排華法案”,雖然明面上是批判白頭鷹這樣做是種族歧視,批判白頭鷹的不自由。
然而實際上德國在見到華夏對白頭鷹大部分工業產品征收高稅,又禁止了和沙俄、日本的進口貿易,從中他們嗅到了利益的慰道。
誰要是覺得德國人和法國人一樣“圣母”和“熱心”,那就大錯特錯。每年德國的輕重工業最少要從華夏賺取四五千萬英鎊的利益。
之后援助華夏對于金屬礦產的冶煉和提供各種合金制造技術,原因就是眼饞華夏儲量豐富的鎢、鎳、鉻、錳等礦產資源。所以哪怕是華夏之前以各種理由拒絕貿易和爭取工業援助,德國為了緊缺的礦產也咬牙幫助華夏建設工業。
目的就是獲得大量廉價的礦產資源,雖然最后他們獲得的是冶煉好了的半成品,但從長期來看,對于德國和華夏都是雙贏的選擇。
僅僅是賣一些設備和技術,再選派一點工程師就可以降低購買的成本和豐富的貨源。
假如一噸可以生產火炮炮管的合金鋼鐵的市場價格是100華元,那么德國購買的的價格按照協議在五年內的非戰時只需要付出70華元,即便是在戰時,德國購買也只需要給出市場價格八成即可。
當然這個協議是有時間限制的,只有十年,這就意味著在1918年之后會恢復正常的價格。
而華夏售價一百華元的合金鋼材在德國的生產成本可能是55華元,購買價格可能是95華元。算下來從華夏訂購半成品到德國進行加工的成本會更低。
(不知道一戰時的物價數據,只是舉例)
至于德國外售軍艦給華夏,海軍主力前前后后十幾艘戰列艦除了訂購于德國造船廠,不少都是直接購買德國現役的戰艦。
其中原因除了可以賺取金錢之外,又豈會沒有政治考量?
即便華夏不加入同盟國,德國也會賣戰艦給華夏的。因為華夏和英國人的關系以及和英國盟友——日本的關系并不好,和沙俄的關系更是宿敵一樣。
支持敵人的敵人,又能賺錢,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