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老兵,又是看守報亭這樣消息來源多的地方,他可是知道華夏的軍事動員能力的。
就從這一次華夏三月份開始正式動員,到了現在九月底,半年時間就動員了三百五十萬預備役。
如果算上退役五年以上的武裝部預備役和今年征募的,最少還要把這個數字翻番。
現在華夏全國所有的初中、高中都在加強對青少年的軍訓,顯然是陛下覺得局勢依舊不穩定。學校除了教授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之外,將一套準新兵的教育壓到孩子們身上,恐怕就是因為皇帝演講的“十萬青年十萬軍”。
作為一個三十多歲上了年紀的人,他對于國家的政策沒有評價的想法,但這些學校教育出的孩子以后如果發生大戰,肯定有大半要被征募的。
他當初參軍的時候才二十四歲,1898年因為家里實在貧困,在滿清麾下擔任炮手的他被說動,跑到臺島投靠了復興軍。
之后兩年多的訓練沒有參加第一次和日本的海戰,第二次參戰就在對戰中雙腿殘疾。
現在這些娃娃大的不過十六七歲,小的不過十一二歲,這樣全民皆兵的搞,一定要發生什么大事。
報紙上說什么為了應對可能的英法加入戰爭,為了應對日俄宿敵他可是不信的。
英法美日俄加起來才多少人口,英法美又是距離遙遠,想要遠征華夏,代價太大,僅靠著華夏在籍的預備役完全可以抗衡對方的圍攻。
他的大兒子說過對這些青年的訓練目標,有軍事才能的會被選送軍校,沒有的也要訓練成準預備役,除了不能摸槍,其他的訓練內容不像預備役一樣每天練六七個小時,并無二致。
世界上還未有一個國家這樣訓練學校中的學生,以華夏在籍達八百多萬的初中高中生,這樣練下去,恐怕對于國家的發展不好。
比起陸軍還需要識字教育,他作為一個海軍炮手,自然比陸軍的半文盲們知道得多。
即便現在初中生在初二就要根據成績分一次班,將成績不錯的學生分到文理班,將成績差的分到軍事班,通過分班將學生分成兩類區別教育。長此以往,國家必然尚武之風濃烈,到時候軍人強勢不是國家的幸事。
“立正,稍息!休息半小時。”
保亭外走過六個警察,打頭的隊長簡短的吩咐之后鉆進保亭。
給他散了一支煙之后自顧自的拿起杯子泡了一杯茶。
“我倒是蠻羨慕你的,天天坐在這里不用到處巡邏,這一天巡邏下來,腿腳是真的酸。”
保亭老板指了指旁邊的半瓶酒說得:“來上一口解解乏?”
隊長看過去,說得:“喲呵,還有這東西。不過現在在上班,可不能整,你自己喝吧。我路過兩次都見你拿著報紙發呆,想啥呢?”
“陛下要求全國初中高中進行準預備役訓練,加大對青少年的軍事教育。”保亭老板放下報紙給自己倒了一杯茶。
隊長滿不在乎的回了句:“這有啥,現在的孩子趕上好時候,五六歲就可以到學校學習,不僅免費還有早餐午餐。不過不少孩子玩心大,必須嚴加管教收拾性子,否則國家花錢教育他們最后一個個成績不好,如何報效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