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華夏的戰爭經費和財政雖然依舊窘迫,但韋珣覺得在戰爭獲得優勢的情況下,和德國、奧匈、意呆利再次借一筆戰爭經費問題不大。大不了到了一戰,以各種物資軍火抵押償還貸款即可。
靠著同盟國借款的經費和日俄兩個協約國成員死磕,想必他們會很愿意借錢給華夏的。
畢竟華夏和之前一窮二白不一樣,按照復興黨的財政部估算,在1909年,國家財政收入將達到十五億七千八百萬華元。
其中農業稅收一億八千五百萬元,商業稅收兩億六千萬元,進出口關稅三億五千萬元,國有軍工業盈利三億八千萬華元,國有重工業盈利兩億一千萬元,國有鐵路盈利四千萬元,國營煙草稅收和盈利六千萬元,奢侈品稅一千八百萬元,華夏銀行盈利兩億三千萬元,個人所得稅四千萬五百元。
僅從稅收比重就可以看出,華夏已經初步擺脫農業國家全面邁入了工業國家。
國有的重工業和軍工業在戰爭的利好情況下,先去囤積的大量產品都被運往前線變現,擁有了充沛的資金。
最為利好的是重工業,一面是來自德奧的大量工業半成品訂單,另外一面是國內因為戰爭需要的半成品。
市面上的鋼鐵、特種合金鋼鐵、橡膠等半成品的銷路成倍的增長;其次就是華夏軍方采購的帳篷、被服、罐頭、熏肉等制品。
在經濟上華夏已經每年收入一億七千八百萬英鎊,而今年的英國的本土財政收入也只有一億四千萬,殖民地收入一億兩千萬,加起來擁有兩億六千萬。
這其中有華夏原本占據四分之一左右的無產者大量移民之后創造的財富從中收取稅收,也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帶來的紅利,再有就是全國大修鐵路、工廠,對于市場經濟的刺激可不是一般的大。
雖然現在華夏政F欠著債,同盟國四億英鎊,華夏銀行六十八億華元,但完全不用擔心償還的問題。
經濟上沒有顧慮,作為人口世界第一的大國,華夏充足的人力資源根本不需要擔心兵源,根本不用考慮大量青壯從軍之后對社會各行各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兵源充足,財政壓力不大,幾大工業區的輸血更讓華夏的戰爭擁有足夠的武器彈藥。
面對的敵人又是日本和沙俄,前者因為海軍被重創,接下來肯定會蟄伏,最多也就是在日本海和華夏海軍對峙一下;沙俄就更不用說了,彈藥、補給、槍械乃至兵員,都要從東歐腹心地帶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輸。
日本人當初能和沙俄打一場日俄戰爭,華夏的工業可比當時的日本強多了,哪怕俄軍多,失敗的機率也不大。
發動一場大規模戰役,一舉將沙俄在伊爾庫茨克的軍隊擊潰,這么大的事情參與會議的眾人都表情凝重的思考可行性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