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整整持續了兩天兩夜,從需要調集的軍隊、物資,到可能花費的經費,如何作戰,勝利或者失敗之后如何處理善后事宜,都是這次會議商討的內容。
一直對韋珣的戰略積極配合的復興黨在這一次會議中也明里暗里的闡述其中的風險,但陸軍方面卻極為贊同進行一次大規模會戰,奠定華夏陸軍的威名。
曾經普法戰爭,德國一舉擊敗了號稱陸軍第一的法國,現在成為世界公認的最精銳陸軍。
現在一個大好的功績擺在眼前,只要取得這場雙方都動用百萬人以上的會戰,那么華夏陸軍在國際上的威望,即便比不過德國,但只憑借隨便都能動員以百萬人為計量單位的華夏陸軍也會成為令人畏懼的存在。
同時這一場大規模會戰只要取得勝利甚至優勢,那么北方軍區的很多軍官和參與這次計劃的人都要因此獲得爵位,肩上的軍銜也要提升提升。
復興黨擔心的是財政,擔心的是從沙俄和日本咬下那么大的肉,以后兩大陣營正式開戰之后,一旦局勢不利,那就連轉圜的余地都沒有。
韋珣也理解復興黨這些人的擔心,執政將近九年,他們早已經從當初的生疏變得成熟,比起軍方考慮的只是戰爭的勝敗,他們需要考慮還有外交、財政。
外交方面不僅是短期的,還有長期的。韋珣的外交策略就是在華夏發展的前期依靠德國的工業設備和技術完成工業化,同時大量培養留德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在軟實力上追趕歐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如果華夏取勝,那么就要設法和英法兩國達成和解。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和貿易往來。
并且外交層面來看,想要有著英法美支持的日本放棄朝鮮半島北部,難度雖有有,但在實際控制整個朝鮮之后,也可以以此作為籌碼和日本談判。
以現任沙皇死要面子的頭鐵性格,想要從沙俄手中獲得整個遠東地區、伊爾庫茨克、巴爾喀什湖以南和費爾納甘盆地,簡直比登天還難。
從國防上來看,華夏獲得這些地區之后就掌握了以后雙方戰爭中的主動權,沙俄為了防備華夏的邊防部隊,必然要駐扎兩倍以上的兵力。
從國家利益來看,遠東雖目前沒有被沙俄開發,但那么大的領土被割讓給其他國家,哪怕是沙俄的沙皇同意,面對沙俄國內到時候必然高漲的反對情緒,沙皇也不敢說出來。
復興黨作為執政黨這樣考慮并無不妥,韋珣也沒有以皇帝的身份逼迫復興黨在這方面給出肯定的答復。
不過兩天的討論下來,復興黨也基本同意了對沙俄發動決戰,徹底將沙俄的勢力擊潰,將戰線推進到新西伯利亞,然后以葉尼塞河和阿爾泰山脈-巴爾喀什湖-費爾納甘盆地為分界線。
一場獲得那么多的領土,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依次領土割讓。
其中蘊含的意義和這片領土上擁有的資源都讓軍政雙方激動不已,他們是歷史的參與者,是這個大事件的親歷者,策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