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當前全世界公認傷亡比最低,作戰效果最佳的戰斗方式。乃木希典全然一副死守的模樣,吳祿禎除了強攻也別無他法。
尤其是日軍再次獲得五個師團的增援,在聽到這個情況的時候,他都差點摔杯子。
在詳細看完國內發來的情報之后,他也知道國家的無奈。
英法美三國不可能坐視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敗退,一副死保日本的架勢。一艘艘掛著英法美三國國旗的商船、運輸船從日本海將兵員、物資送往咸興地區。
即便華夏目前已經做好全面和協約國甚至包括白頭鷹在內的國家開戰,但只要局勢沒有到最壞的時候,華夏也不希望將戰爭借口送給三國。
比起日本獲得支援,復興軍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一旦華夏海軍攻擊這些所謂中立國的船只,英法美肯定會以此為借口參戰。
而華夏海軍要等到受創戰艦完成大修,幾艘無畏艦也要在庫頁島確保日軍的徹底撤退,所以根本無法攔截三國對日本提供的運力支持。
即便有攔截的能力,不論是韋珣還是總參謀部,也不會下發這個命令。
因為攔截就意味著摩擦,摩擦就會導致沖突加劇,依舊可能會引發和三國的戰爭。
這幾乎已經成為華夏和三國的默契。
現在英法美的態度和做法看起來極為別扭,一邊譴責華夏一邊支持著日本和沙俄,一邊又張牙舞爪的聲稱日本是盟友之類的話表示他們是在按照協約來履行盟友義務。
說白了就是你華夏現在和日俄兩國的戰爭是你們三個國家的沖突,我們只是履行盟友義務,你既然不愿意接受和解,那么大家就繼續較量一下。
而華夏這邊也是義正詞嚴的三天兩頭表示抗議,然后兵鋒卻已經直指日俄,一副達不到目的就不罷休的態度。
最后的結果就是雙方形成這樣別扭的默契妥協,三國為日俄提供物資,提供其他盡可能的支援。
基本的態度就是華夏既然不想和談,那么在我們三個強國的支持下華夏還能擊敗日本和沙俄,那到時候大家手里的牌都打得差不多了再坐下來談。
吳祿禎在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還和韋珣通了電報,溝通了一下如何應對接下來的局面。
在獲得韋珣明確要繼續戰爭的態度之后,吳祿禎也開始尋求如何解決乃木希典的兩道防線。
目前的大館到龜城一線,由第二十二軍、第三十一軍進攻。不過因為道路和地形,像105毫米和155毫米的重型榴彈炮攜帶不便,全部交給了吳祿禎,兩個軍僅帶著軍屬師屬的速射火炮南下進攻。
在兩個軍的優勢兵力以及日軍防御兵力薄弱的情況下,第三十一軍快速占領了大館北部地區,之后和駐防在大館城的兩個日軍聯隊鏖戰兩天,順利推進。不過在大館城南部和龜城北的交界的山區,復興軍遭受到了極大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