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四艘無畏艦,華夏的外交部可做了不少的工作。
從當初迫于聯合艦隊實力大增,通過外交的壓力從德國購買戰艦,還是之后和德國溝通如何將戰艦送到亞洲,都出了不少的力氣。
英國人也不是沒有阻撓的想法,但華夏的強悍國力和這一次對日俄兩國的戰爭援助讓他們擔心戰爭擴大。
尤其是德國作為同盟國領袖,一旦攔截這次戰艦交易,很可能德國會參戰。
畢竟在英法眼中,華夏是德國近年來極力拉攏的盟友。這一次他們慫恿和支持日本、沙俄進攻華夏,為的就是打擊這個同盟國潛在的成員的實力,從而獲取在歐洲戰場的絕對優勢。
這個優勢是全面性的。
按照協約國的估計以華夏的軍事實力和可用人力,一旦華夏加入同盟國,他們在亞洲戰場最少要準備二百萬的軍隊。
其中澳洲防御最少二十萬人,東南亞防御最少四十萬人,中亞防御不會少于二十萬,沙俄在伊爾庫茨克最少需要一百二十萬。
否則華夏加入戰爭,他們的這些殖民地都會被華夏威脅。
這還只是防御,即便華夏不加入同盟國,以華夏和協約國的關系,只需要陳兵邊境線,協約國也不得不分兵防御。
這樣一來,他們本就不多的人口還要防御華夏,在歐洲戰沉面對同盟國唯一的優勢就是海軍和制海權以及背后的殖民地輸送工業原料了。
現在日俄兩國從進攻態勢被打得只有防守的余地,很難保證同盟國不會因為戰爭走向對華夏有利將其邀請加入同盟國。
之前他們認為華夏不會加入同盟國是因為同盟國不敢冒險,因為戰爭的態勢沒有明朗化。
但現在不一樣了,華夏占據了是否結束戰爭的主動權。
原本按照他們的計劃如果未來和同盟國矛盾激化走向戰爭,依靠沙俄和日本可以在遠東極大的牽制被重創的華夏,然后英法俄三國優先解決同盟國。
等到取得戰爭優勢之后和同盟國達成有限和解,削弱同盟成員的軍備力量。
然后反身拉著協約國全員和白頭鷹圍攻華夏,勢必要通過這一次大規模的聯軍將華夏的發展扼殺。
算盤是打得叮當響,但不同于他們的個人資本主義國家,華夏重工業和軍工是國家資本主義。
他們沒有想到華夏雖然工業不如他們,但在1907年就開始秘密大量儲存槍支彈藥以及火炮,同時面對日本和沙俄兩國,哪怕是多次發動大規模戰役也沒有出現軍用物資的短缺。
對于華夏儲備的軍用物資還能用多久他們不知道,但根據他們的情報人員提供的信息,直到現在為止,華夏的各個工業基地生產的物資都沒有運往前線。
對于拉攏華夏他們是不指望了,華夏外交部給出的條件是獲得葉尼塞河以東的全部領土以及朝鮮北部。
如此大的代價即便英法愿意,沙俄和日本也不會愿意。
他們不是沒有想過先把華夏拉進陣營,然后等收拾了同盟國之后聯手將沙俄和日本付出的代價奪回,甚至慫恿沙俄和日本獲得大量的華夏領土讓其成為死敵。
然而沙俄方面說你們的計劃倒是不錯,但我國內的民情不允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