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邊還好說,政F只要管好國民吃飯問題就不會鬧事。沙俄這邊可不一樣,不管是貴族體系還是擺脫了農奴身份的民眾甚至軍隊的底層士兵,本來就因為壓迫、剝削、欺壓搞得積怨已久。
如果沙俄政F再割讓如此大的領土給華夏,內部不鬧出亂子才怪呢。
既然沒法拉攏,那么只有一條路走到死。
除了加大對日本和沙俄的支援之外,英法沒有破解眼前局面的好辦法。
加大支援讓日本和沙俄大量消耗華夏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即便不能勝利也要讓華夏幾年都緩不過氣來。
至于沙俄和日本在這一過程中會付出什么樣的代價,欠下多少債務,那都不是他們考慮的事情了。
而沙俄和日本已經將華夏作為阻擋他們發展和擴張的第一敵人,近年來日本和沙俄關系逐漸親密,就是華夏的功勞。
要不是華夏將遠東的平原地帶以及中東鐵路控制了,說不定這對原本因為華夏東北開戰的兩個國家會加大各種資源的貿易。
誰讓日本缺少資源,而沙俄優勢全球數一數二的礦產資源的產地國家。
不過即便是這樣,大量的俄國礦石、石油都從黑海經過蘇伊士運河送往日本。
這個世界因為韋珣的出現,已經產生極大的蝴蝶效應。
但韋珣作為一個后來者,深刻的明白協約國和同盟國的矛盾不可調節。
而華夏的出現,必然讓本來就是處于下風的同盟國獲得一定的勝機。
這場和日俄兩國的戰爭,出乎意料之外,但細細分析又在情理之中。
這算是華夏成為世界頂級列強的戰爭,也是一次性從沙俄和日本身上咬下一大片肥肉的好時機。
本來如果沒有這場戰爭,韋珣計劃華夏在和同盟國擊敗協約國之后,為華夏牟取東南亞的英法殖民地、蘇門答臘的荷蘭殖民地以及澳洲,于北方要獲得大半個中亞、葉尼塞河以東的整個沙俄領土以及整個朝鮮半島。
但同盟國豈會看著華夏將那么多的領土納入勢力范圍?同盟國最多也就是瓜分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然后德國獲得整個波蘭,至多再瓜分以下印度殖民地。
比起華夏獲得的,那完全是不能比,完全和華夏在同盟國中的地位不匹配,和華夏的實力不匹配。
到時候肯定是會從盟友走向敵對,這顯然不是韋珣想要的。
這一次通過戰爭,逼迫沙俄和日本妥協,獲得北方以及朝鮮北部的大片領土。
到時候完全是華夏自己用槍炮奪取的,你同盟國在這一次戰爭中給與的支持那么少,好意思阻止?
大家都有自己的算盤,大家都有自己的戰略意圖。
什么時候結束戰爭,就要看誰先撐不住,亦或者誰先達成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