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壽華領了旨意,執政部門很快就根據上面的指導思想處理該事件。
該查的查,該抓的抓,華夏民眾對于官方的懼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弭。一聽到有牢獄之災,自然不愿意再陶騰。
比起在外面鬧騰,回家踏踏實實的過日子更好。
開封幾個縣被鼓動的民眾,在一個個背后煽風點火的爪牙被拎出來之后,明哲保身的選擇各回各家。
而豫省的刑法部門也出來表示,會尊重群眾的意見,有選擇的修改相關法律法規。
開封的事情雖然完結,但不論是內閣還是國防部、國家安全局都明白,華夏將要面對的挑戰會更大。
這個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無奈。英法美日四國,在意識到以武力無法打壓華夏,轉由支持國內的反對組織。
從明面爭斗轉為暗中策劃破壞華夏國民凝聚力,破壞民族團結,破壞地區穩定,破壞政局穩定。
韋珣雖然極為重視這個事情,但北方的戰事還沒有結束,他打算到北方戰區視察鼓舞一下士氣。
從五月1日復興軍徹底殲滅庫爾圖克的俄軍之后,沙俄的遠東軍區從進攻轉為防御。
復興軍在五月28日,在廣袤的平原上將俄軍打得節節敗退,此時已經兵臨謝列霍夫城下。
吳佩孚兵團在初期突擊戰和之后的阻擊戰中損傷極大,加上超過七成的汽車出現故障,原本計劃在平原地帶快速擊潰俄軍的計劃只能擱置。
而好巧不巧的,此時的瀚海以北連續下了四天的大雨,借著這個時機,俄軍冒雨撤退。
總參謀部對是否繼續籌備伊爾庫茨克會戰爭論不休。
華夏的總參謀在收到沙俄開始動員二百萬軍隊之后,就開始討論如何快速的擊敗俄軍。
一派認為應該在伊爾庫茨克布置牽制力量,然后派遣部隊繞道伊爾庫茨克西北,占領鐵路沿線的城市,切斷伊爾庫茨克與中西伯利亞的聯系。
然后利用西伯利亞鐵路,將戰線推進到葉尼塞河中段最為重要的城市,亞爾斯克。
這里是華夏北方戰區的戰略目的地,將會戰放在這里,即便只有二三十萬人,參謀部也認為可以和俄軍的百萬大軍決戰于此。
至于身后的伊爾庫茨克守軍,可以慢慢的消耗,或者直接圍而不攻。
這一派的思路是以圍點打援,突進到俄軍的必經之路上,逼迫敵人進行決戰。
另一派則認為目前復興軍的已經因為傷亡和彈藥缺乏,戰斗力折損嚴重,不足以維持兩線作戰。
尤其是伊爾庫茨克周邊還聚集了五十三萬的俄國軍隊,即便俄軍在庫爾圖克損失了大量重武器,依舊有較強的實力。
此時北斗戰區雖然接收了渤海戰區和東北戰區提供的大量預備役,黃海戰區也調集了四個軍北上,但鐵路運力限制,最少需要四十天才可以擁有重新發起大規模進攻的能力。
強弩之末,不能穿縞。這一派認為應該等待彈藥和兵員、彈藥和黃海軍區調集的四個軍北上,如此才能給予沙俄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