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從東北、華中、華北各個工廠生產的彈藥通過火車輸送到瀚海城,然后通過船只、車輛運送到伊爾庫茨克的炮兵陣地。
每天發射的炮彈超過五車,投送的彈藥總噸位超過九千多噸噸。
如此龐大的彈藥消耗,讓原本計劃中繼續增兵北方戰區的計劃擱淺。
不論是鄧仲元還是郭松齡,都一再表示目前北方戰區需要的是彈藥,需要的是彈藥,而不是一兩個軍。
回到燕京的韋珣也知道城市攻防戰的慘烈,在看到龐大的彈藥消耗之后,當即下令將黃海戰區的重炮師以及渤海戰區的四個重炮團調往北方。
即便內閣和財政部多次找到韋珣,希望北方戰區減少炮彈的消耗。
否則以華夏的財政,以現在每天五百多萬華元的彈藥消耗,很容易就會引起經濟崩潰。
韋珣卻不斷以戰爭很快就會結束,執意支持北方戰區以大量的炮彈減少士兵傷亡的戰術。
在開戰第十五天,鄧仲元兵團以三萬人的代價,總算奪取了伊爾庫茨克城的東南區域。
一封封求援的電報不斷的發往莫斯科,沙皇以及沙俄的軍事委員會也從華夏高強度高烈度的炮擊中明白攻勢的兇猛。
但他們除了不斷的催促鐵路增開列車,不斷的催促部隊快一點集結,再無其他辦法。
直到第二十五天,鄧仲元兵團徹底占領了西北城區,沙俄的活動范圍進一步被壓縮,在北方圖倫集結的俄軍終于行動。
北方戰區也迅速調整了部署,收縮了散布在周邊的士兵。
尤其是布置在東岸的陳嘉佑、范石生的兩個軍,在撤離之后炸毀浮橋。
在安加爾斯克和烏索利耶,郭松齡和吳佩孚也開始指揮部隊鞏固防線,準備阻擊西北方向的俄軍。
從圖倫到安加爾斯克,將近一百八十公里。在吳佩孚派遣的小股機動部隊不斷的破壞之下,俄軍沒有辦法通過火車運輸士兵。即便可以,近五十萬俄軍也不是火車可以運載的。
五十萬俄軍沿著鐵路浩浩蕩蕩的南下,飛艇部隊再一次出擊。
但即便是移動中的沙俄軍隊,也有不少的防空火力,尤其是加裝在卡車的防空機槍,安裝了輪胎的防空炮、防空機槍,脆弱的飛艇在兩次大規模的轟炸行動中損失極大,不得不放棄。
隨著五十萬俄軍抵達烏茲基盧格,北方戰區的大決戰正式來臨。
吳佩孚在烏索利耶面對五十萬俄軍,原定計劃是阻敵十天,但經過一番戰斗,俄軍的戰斗力并不高,為了避免俄軍因為傷亡過大,只能撤退到安加爾斯克的西面。
在“擊潰”吳佩孚兵團之后,俄軍再一次南下,旗開得勝的俄軍開始向安加爾斯克發起進攻。
比起遠東的沙俄士兵,這些才被征召入伍的士兵戰斗技能或許不怎么樣,但沒有經受多少軍官虐待,也沒有被過度盤剝的他們戰斗意志比起遠東的士兵更加頑強。
安加爾斯克在短短十五天的時間,就傷亡了將近十五萬人,其中四萬人是復興軍付出的,十一萬人是俄軍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