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暗示總參謀部下令使用特種彈藥,為的就是快點結束戰爭,以便于盡快將財政虧空填補,將國內的生產恢復常態。
在這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不存儲上一兩年的彈藥,韋珣連睡覺都不會踏實的。
在1910年七月25日,北方戰區的戰事總算是以華夏的勝利告終。
在伊爾庫茨克西岸被全部占領之后,鄧仲元兵團就沿河布置了防線。
吳佩孚和郭松齡兩個兵團迅速擊潰了沙俄的援軍,雖然自身損失也不小,但勝利已經歸于華夏。
尤其是在吳佩孚兵團在擊潰了沙俄援軍之后,利用機動優勢在亞爾斯克打了一場漂亮的突擊戰,徹底發揮了機動兵團的優勢。
在占領亞爾斯克之后,華夏只需要慢慢的清掃沙俄的散兵游勇,調集部隊圍殲伊爾庫茨克東岸的遠東軍團即可。
這一場戰爭,在朝鮮半島因為一時的絕對優勢獲得了超過預期的回報,和朝鮮族的合并也極為順利,除了協約國和白頭鷹死保對馬島沒有落入華夏手中,可以說華夏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華夏的付出也是極大的,原東北戰區調集的總兵力達到了將近七十萬,傷亡人數十八萬。
哪怕到結束朝鮮半島的戰事,統計下來的陣亡人數也達到了七萬人,傷殘士兵五萬人,可以重返部隊服役的僅有五萬人,折損了超過四分之一的戰斗力。
日本的傷亡更大,雖然日本公布的傷亡人數只有二十二萬,但實際上復興軍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達到了三十萬,俘虜四萬。
北方戰區雖然沒有統計下來,但一次又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從東卡到亞爾斯克,前后動用了九十多萬人。
陣亡人數十四萬六千多人,傷殘人數七萬一千人,輕傷中傷人數也達到了十一萬。
西北戰區還算好,部隊陣亡人數只有兩萬人不到,其中還有三分之一是因為攻入東亞之后的惡劣條件造成的非戰斗減員。
三個戰區只算陣亡、傷殘的人數就達到了三十六萬,或許比起一戰的時候動輒數十萬的數字只能算不少,但對于華夏這樣一個新興的國家來說,可謂是遭受重創。
若不是華夏本來就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恐怕國內的經濟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了。
西北方向因為補給問題,韋珣和參謀部的人研究了一番之后覺得沒有必要再進攻,那樣不僅意義不大,還很有可能增加傷亡。
原本西北集結了大量中亞的部族武裝,但在全副武裝的復興軍面前沒有討著好處之后,不得不等待更多的兵力準備發起圣戰。
但隨后華夏在北方戰區將沙俄打得滿地找牙,又沒有繼續進攻的意思,雙方算是默契的相安無事。
對于結束眼前的戰事,不論是華夏還是沙俄都比較迫切,但沙俄比起華夏更慌。
華夏的兵鋒已經抵達葉尼塞河并且攻占了亞爾斯克,距離新西伯利亞不到四百公里。
而組織的百萬援軍前鋒的六十萬人損失慘重,一路退到葉尼塞河以西的不到三十五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