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三十一,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平時又注意身體的健康,宮中五個新納的貴妃也長得貌美如花,他哪里會讓嬌妾獨守空房。
加上維多利亞·路易絲公主估計在十二月就會抵達華夏,到時候一個外籍貴妃,還是有著巴布幾內亞大公頭銜,有著強國德國作為娘家的大人物。
不論是出于男人的個人需求還是處于穩定國內的民心,他都要辛苦一陣子,盡最大的努力讓幾個貴妃都懷孕。
家事即國事,這是皇權政治無可避免的糾葛。
就像韋珣和維多利亞·路易絲公主的婚姻,為的是國家利益,為的是外交信任。
雖然民間有人說韋珣只是個人癖好,但他們又哪里知道韋珣只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和德國建立信任。
無論是華夏在1906年之后獲得德國的支持重工業的蓬勃發展還是現如今雙方的貿易往來規模逐漸擴大,都是在確定聯姻之后才松口的。
否則即便華夏有無可比擬的戰略位置,即便華夏的軍事實力已經算得上強國,和德國的諸多利好也要付出極高的代價。
不論是德皇處于同盟國戰略需求還是德國的資本家和貴族希望有一個華夏皇室的德國貴女作為他們在遠東的代言人,作為他們在華夏貿易資本的庇護者,都是利益。
在戰爭來臨之前,以利益團結德國國內的大部分貴族,保證國內的穩定和獲得極高的政策支持,還能獲得華夏這個強力的盟友。
否則德皇又怎會頂著可能的歐洲的嘲弄嫁出嫡出的獨女到華夏?
華夏目前對德貿易的優惠利好都是政策性的,即便是因為提供技術獲得了工業半成品的低價購買,但那也是有時限的。
有著維多利亞·路易絲公主作為紐帶和高貴的身份,德國資本家的在華利益得以保障,他們才愿意在技術和設備上面讓步。
不過韋珣并不后悔采取君主立憲制度,也不怕各種錯綜復雜的事情煩心。
君主立憲制作為國體,他可以憑借開國皇帝的身份左右國家政策,左右戰爭持續的時間。
像是這一次和日俄的戰爭,如果他不是皇帝而是一個元首或者總理,很可能在初步取得優勢的情況下,執政黨就會因為英法美三國的威逼,被迫尋求和談。
作為皇帝,他可以犯上錯一兩次重大的過錯,但如果只是作為政黨領袖,很有可能會被利欲熏心的野心家借機發難,從而取代他的位置。
韋珣對于是否能主導國家決策,是否可以大權獨攬并不是很在意。
但作為一個一百年后的未來人,他擁有遠超時代的知識、見識,憑借這些知識,他有充分的信心帶領這個國家成為世界最強。
另一個時空在取得資產階級**之后軍閥混戰,走了很多彎路,何嘗不是各種各樣的理念和政治報復,各種各樣的野心才導致的?
家事國事天下事,哪一樣都牽連重大。